跳至正文

加减复脉汤

方剂组成:

炙甘草六钱(18g)、干地黄六钱(18g)、生白芍六钱(18g)、麦冬五钱(15g)、阿胶三钱(9g)、麻仁三钱(9g)

方剂应用:
本方系由《伤寒论》炙甘草汤去辛甘温之人参、桂枝、生姜、大枣、清酒,加芍药而成。方中炙甘草为主药,补益中气,开发气血生化之源以充津复阴、生地、阿胶、麦冬、白芍养阴生津,麻仁润燥。全方共奏滋阴退热,养阴润燥之效。目前临床用该方治疗小儿低热、小儿热病后遗舌强症、小儿中毒性脑病收到显著效果。

方剂治疗案例
1.治疗小儿低热 沈广水[1]用加减复脉汤治疗小儿低热98例,其中男67例,女31例;3岁以下43例,4~6岁55例。药用:阿胶6g。炙甘草3g,麦冬8g,火麻仁8g,生地黄8g,白芍8g,银柴胡3g,青蒿3g,胡连3g。水煎日服4~6次。以量少多次服用为宜。适用指征为:身低热、体温在37.4℃~38.5℃之间,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于舌燥,神倦欲眠,舌红少苔,脉虚大或细数无力。治疗结果:痊愈39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
2.治疗小儿热病后遗舌强症 杨振明[2]用加减复脉汤治疗小儿热病后遗舌强症获效。患儿为曾姓女孩、2.5岁,1988年9月11日就诊。患儿因高热、抽搐、头痛、咳嗽住某医院小儿科,诊断为:①肺感染;②高热惊厥;③中毒性脑炎。经治疗好转出院。初诊:患儿舌体伸缩不利,不能言语,烦躁口渴,外阴部红肿,察指纹色紫达气关,舌质红,苔薄黄而干。杨氏指出此乃高热伤阴,热痰阻窍所致。治宜养阴清热,化痰开窍法,以加减复脉汤化裁为治。处方:炙甘草、生地黄、白芍、火麻仁、麦冬、元参、浙贝母(杵)、僵蚕各10g,苏莒蒲、炙远志、炒山栀各5g,土茯苓10g。连服20余剂,患儿舌体伸缩转动灵活,语声清楚,诸症悉除。随访未见复发。
3.治疗小儿中毒性脑病 陶迪生[3]用加减复脉汤治疗小儿中毒性脑病。患儿男性,2岁。因高热、便脓血伴抽搐4天,而于1992年10月30日入院,诊断为“中毒性痢疾”,采用庆大霉素静滴并对症处理,人院第三天突然出现呼吸停止。经对症处理后呼吸恢复。4天后烧渐退,痢减轻,7天后出现失语,左上肢不能活动,双下肢无力而不能站立行走,去某医院作CT扫描提示有“脑萎缩”,确诊为“中毒性脑病”,于1992年11月22日邀陶氏诊治。症见能哭但不能讲话,左上肢瘫痪,双下肢无力,行走不便,舌红少苔,指纹紫。陶氏认为此乃疫毒痢,化燥伤阴,筋脉失养,脉络不和所致。治宜滋阴通络开窍。方用加减复脉汤化裁:麦冬10g、生地10g、阿胶10g(烊化)、白芍10g、首乌15g、炙远志10g、石菖蒲10g(后下)、郁金10g、桑枝15g、牛膝15g、地龙10g、熊骨10g(先煎)、龟板10g(先煎)、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另每日蒸服猪脑髓1次。电针:百会、哑门、大椎及上、下肢相应穴位。穴位注射用当归注射液及胎盘注射液混合,每穴注射0.5—1ml,每次4~6穴,隔日1次,经治疗1个月后,语言功能恢复,左上肢及双下肢运动功能渐恢复。

参考文献
1.沈广水、广西中医药,1992.(5):206
2.杨振明,江苏中医。1991,(10):22
3.陶迪生,湖南中医,1993,(3):45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