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牵正散缓解癌症痛苦

牵正散一方出自宋代《杨氏家藏方》,由白附子、僵蚕、全蝎3味药组成,具有祛风化痰通络之功,原为治疗面瘫所设。目前此方已广泛运用于面神经麻痹、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中。根据辩证施治,将此方运用于痰瘀阻络的癌性疼痛,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医案一:
韩某,男,70岁。患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由省人民医院经过CT、核磁共振、骨髓活检证实为多发性骨髓瘤,已将近2年。曾化疗4个疗程。因难以完成全程化疗,转而求治于中医。
中医诊疗:
一诊:2002年8月1日。腰节酸冷,腰痛连及两胁肋,两下肢无力麻木,可以勉强慢步,大便时干时溏,偶有小便难控,口干,苔淡黄薄腻质淡紫,脉小弦滑数,辨证为风痰瘀阻,肾督受损。处方为炙白附子10g,制南屋15g,炙全蝎5g,地鳖虫6g,露蜂房10g,炙僵蚕10g,炙蜈蚣3条,川断20g,制川鸟、制草乌各6g,炒延胡15g,九香虫5g,川袜子12g,巴戟肉10g,金毛狗脊20g,当归10g,同时另服用复方马钱子胶囊,0.3g,每日2次。
二诊:2002年8月8日。服药7剂,腰痛明显减轻,但仍腿软,手足麻术,大便转稀,苔淡黄腻。处方:上方改为制南星20g,加生甘草3g,生黄芪15g,片姜黄10g。
三诊:2002年8月22日。服药后腰部疼痛明显缓解,但晨起腿有麻痛,食纳尚可,二便正常,苔薄腻质紫,脉细弦。效不更方。8月1日方改制南星20g,加生黄芪15g,细辛4g,骨碎补10g。
四诊:2002年9月12日。背脊痛意偶能感觉,腰不能挺直,左胯酸痛,起步时明显,食纳尚好,二便正常,苔淡黄腻质略,脉细滑。处方:8月1日方改制南星20g,加威灵仙10g,千年健15g,生黄芪15g,细辛5g,骨碎补10g,去川袜子。
五诊:2002年10月10日。腰脊后背痛势不尽,不耐久坐,背后凉感,临晚足浮,苔薄腻质略,脉细弦。8月1日方去川样子,改制南星20g,加威灵仙15g,生黄芪15g,细辛5g,骨碎补10g,仙灵牌10g,鹿角霜10g。
患者于2002年11月7日再次就诊。腰部疼痛、凉感症状已完全缓解,无任何不适主诉,原法续进,效不更方,继以上方调治。

多发性骨髓瘤是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所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的一种恶性肿瘤,患者多以骨痛,背痛,急性感染,肾功能损害,乏力,贫血而就诊,目前以化疗、放疗治疗为主。虽有部分患者病情可获缓解,但许多老年患者难以承受化疗。本例患者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已2年,虽已化疗4个疗程,仍有明显临床症状。就诊时以腰背疼痛为主症,伴有腰部冷感,下肢麻木,行走困难,小便难控等症状。腰为肾府,背脊为督脉循行之处,综合症状,结合病史,辨证为肾阳亏虚,督脉虚寒,痰瘀阻络。治宜化痰通络,活血化瘀,温肾壮腰,以牵正散加味治疗,选用白附子、制南星、炙僵兹化痰通络,以炙全蝎、炙蜈蚣、地鳖虫、片姜黄、骨碎补化密活血搜剔络脉,以川袜子、炒延胡、九香虫理气止痛,以制川岛、制草乌、仙灵脾、鹿角霜、巴戟天、当归、黄芪温肾壮阳祛寒,用千年健、川断强腰壮脊。另外加用复方马钱子胶囊以解毒止痛。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疗效良好。

医案二:
张某,男,65岁。诊为鼻咽癌。左侧颜面麻木2年,肿瘤医院诊为鼻昭癌,未接受化疗。
中医诊疗:
出诊:1999年10月22日,间有头昏头痛,目睛疼痛,左侧鼻翼麻木,左侧舌边麻木,耳鸣,苔黄薄腻质暗,脉细滑,热毒痰瘀互结,清阳失用。处方:制白附子10g,制南星10g,僵蚕10g,蜈蚣3条,露蜂房10g,川楝子10g,白薇15g,水蛭4g,蜡皮3g,山豆根6g,漏芦12g,山慈菇15g,天花粉15g,龙葵20g,蛇舌草20g,天门冬12g,玄参12g。另配合服复方马钱子胶囊,0.3g,每日2次。
二诊:1999年10月29日。左颜面麻木略减,鼻麻稍轻,右耳鸣响略减,头昏头痛基本缓解,食纳尚可,二便正常,苔黄薄腻质略红,脉细滑,风痰热毒瘀阻清空。原方加石斛12g,川芎10g,白毛夏枯草12g,去龙葵。
三诊:2000年1月4日。鼻咽癌经治以来,左侧鼻翼麻木减轻,目睛胀痛减轻,颜面仍麻,程度亦轻,口稍干,苔淡黄质暗红,脉细滑。热毒伤阴,痰瘀阻窍。处方:炙白附子10g,制南星10g,僵蚕10g,炙全蝎5g,露蜂房10g,炙蜈蚣3条,山慈菇25g,山豆根6g,炒蒲黄10g,炙水蛭3g,枸杞子12g,漏芦10g,天冬12g,天花粉15g,蛇舌草20g,玄参12g,炙糖皮3g。
四诊:2000年2月25日。左侧鼻翼前及面部麻木减轻,头昏减轻,左眼眶时有胀痛,苔薄腻质暗红,脉细兼滑。仍拟痰密互结治疗。制白附子10g,制南量10g,炙僵蚕10g,炙全蝎5g,露蜂房10g,炙蜈蚣3条,山慈菇15g,生蒲黄10g,炙水蛭3g,炙蟾皮3g,漏芦12g,山豆根6g,天花粉15g,蛇舌草20g,泽漆10g,枸杞子12g,复方马钱子胶囊0.3g,每日2次。
五诊:2000年3月21日。左侧鼻翼麻减不尽,颜面肌肤感觉迟钝,口干,苔黄中后腻,左侧有块状垢苔,质睛红,脉细滑。热毒痰瘀上蒙,清阳不展。原方加天麻10g,葛根10g,川芎10g。
六诊:2000年5月19日。鼻癌服中药以来,颜面麻木感减轻,鼻冀稍麻,头不痛,食纳知味,咳嗽多痰,苔黄厚腻质暗,脉细滑。痰瘀上蒙。制白附子10g,制南星10g,炙僵蚕10g,炙全蝎5g,露蜂房10g,蜈蚣3条,山慈菇15g,生蒲黄10g,炙水蛭3g,炙蟾皮3g,泽漆15g,天门冬、麦门冬各10g,山豆根6g,漏芦12g,天花粉12g,枸杞子10g。复方马钱子胶囊0.3g,每日2次继服。

患者确诊为鼻咽癌2年,拒绝化疗。就诊时以头昏头痛,目晴疼痛,左侧颜面麻木为主症。头为清阳之府,若脏腑气机平和,气血荣养髓海,则神清目爽。若热毒密互结,肝阳夹风上扰,清阳失用,即有头昏目胀,头面麻木。治方选用牵正散加味,以制白附子、制南星、炙僵蚕、天麻祛风化痰通络;以炙全蝎、蜈蚣、水蛭、生蒲黄、川芎、川辣子理气化瘀、通络止痛;天冬、麦冬、天花粉、枸杞子养阴生津;输皮、龙葵、蛇舌草、露蜂房、泽漆、山慈菇抗癌解毒。配合复方马钱子胶囊以抗癌解毒,止痛通络。经治疗临床症状有很大改善,治效良好。

医案三:
张某,男,72岁。诊为腰骶椎体占位。3个月前突然发热。高达39.8℃,反复难平,到南京市第一医院检查MRI为:L、S,病变,累及椎体周围软组织及硬膜外。CT示:S1椎体前后缘见局限性骨质缺损区,周围骨质硬化,肿瘤医院同位素检查见骶椎、病灶,有异常浓象,住院期间经抗菌等对症治疗。
中医诊治:
初诊:2000年10月27日。纳差,口苦,二便尚可,但仍面浮色黄,关节疼痛,尤以腰低关节为主,手指多个小关节肿痛,两膝疼痛,易汗出,口干不明显,苔中黄腻质暗紫中裂,脉细滑兼数。腰椎两侧压痛明显。热毒痰瘀互结,肾督受损,正气亏虚。处方为:太子参12g,生黄芪12g,南沙参12g,北沙参12g,天冬10g,泽漆12g,漏芦10g,炮山甲片10g,土鳖虫6g,露蜂房10g,炙蜈蚣3条,炙僵蚕10g,川断肉15g,制南星10g,威灵仙15g,炙全蝎5g,骨碎补10g,炙鸡金10g,砂仁3g,炒六曲10g。另服复方马钱子胶囊,0.25g,每日2次。
二诊:2000年11月7日。药后腰椎疼痛稍减,手指僵硬疼痛亦减,咳嗽痰多,腿软减轻,口干,苔腻渐化,中黄,质暗有裂,边有齿印,脉细滑。守原方。原方加炒白芥子6g,法半夏10g,山慈菇15g,改为泽漆15g。
三诊:2000年11月14日。腰痛减轻,手指僵硬转灵活,咳嗽减少,黏痰少,汗出不多,苔腻已化,质红,脉细滑。10月27日方改生黄芪15g,泽漆15g,炙蜈蚣3条;加白芥子6g,法半夏10g,山慈菇15g。另服复方马钱子胶囊,0.25g,每日2次。
四诊:2000年12月8日。腰痛基本缓解,但久坐酸楚,左手指曲伸正常,纳佳,脉小弦滑,苔黄薄腻质紫中裂。处方:太子参12g,生黄芪15g,天冬10g,泽漆15g,漏芦10g,炮山甲片10g,土聚虫6g,露蜂房10g,炙蜈蚣3条,炙僵蚕10g,川断肉15g 金毛胸脊15g,制南屋10g,威灵仙15g,炙全蝎5g,骨碎补10g,炙鸡金10g,砂仁3g,炒六曲10g,山慈菇15g,刮白附子10g。
自2000年12月19日就诊起,以12月8日方为基础方,腰酸明显时加人枸杞子10g,杜仲12g,千年健15g;手指曲伸不利,加用鸡血藤15;口干明显,加人生地黄10g,天花粉12g,大便溏薄加入炒怀山药12g。
2001年5月15日复诊,呈复查报告:AFP 1.8mg/ml,CEA 5.1ng/ml,SA 466ng/ml,CA19—96.7U/ml。患者腰酸逐渐减轻,但未全部消失,左手背肿胀已消,口苦,大便时溏,苔薄黄腻质暗紫中裂,脉细滑,治守原义巩固。处方:太子参12g,焦白术15g,制白附子10g,天花粉12g,泽漆15g,天冬12g,生地黄12g,怀山药15g,土鳌虫6g,漏芦10g,生黄芪25g,炙僵蚕10g,露ge 蜂房10g,炮山甲片10g,炒杜仲15g,川断肉20g,蜈蚣3条,炙全蝎5g,制南星10g,金毛胸脊15g,炙鸡金10g,骨碎补10g,威灵仙15g。以上方加减继续股用,至2002年9月10日再次就诊,1,实质性病变,经治2年余,疼痛消失,仍偶有酸楚感,仍当培补肝肾,化痰祛瘀,强壮肾督。处方:太子参12g,生黄芪15g,天冬、麦冬各10g,天花粉12g,炙僵蚕10g,炙白附子10g,制南星10g,炙全蝎5g,露蜂房10g,川断20g,骨碎补10g,土鳌虫6g。原意继用,治疗效果良好,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

患者虽确诊为腰低椎占位,但临床症状以腰低部疼痛及指关节,膝关节疼痛为主诉,故治疗可参照“腰痛”“痹证”。患者年愈七旬,肝肾渐亏,气阴暗耗;热病之后,阴液耗伤。痰瘀痹阻关节、腰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病理特征为本虚标实,故标本同治。以太子参、生地黄、天冬、麦冬、南沙参、北沙参益气养阴;制白附子、制南星、炙僵蚕、炙全蝎、蜈蚣化痰祛密、搜风通络;以川断、杜仲、金毛胸脊、骨碎补、威灵仙壮腰补肾、通利关节;以砂仁、鸡内金、炒六曲调和脾胃;以山慈菇、泽漆、露蜂房抗癌解毒。治效显著。


近年来肿瘤发病率上升。癌性疼痛是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状,有报道称有70%左右的肿瘤患者均有疼痛,且相当一部分患者疼痛剧烈,西药阿片类药物亦难以控制疼痛,故关注癌性疼痛在一定意义上说即是关心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主要通过使用阿片类药,配合非阿片类药及辅助药缓解疼痛。而在我国,因担心成瘾及防止滥用等因素,止痛药物远未达到所需使用量。中医药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有增效减毒,抗癌扶正,缓解症状,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等优势。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因肿瘤及癌性疼痛而就诊的患者日渐增多。所举3例病案,虽为不同性质的肿瘤,但因均有“痰瘀阻络”的病理特征,故可选牵正散为主方以祛痰化瘀通络止痛。但案一为肾阳亏虚,督脉空虚,故尚需温肾壮腰脊;案二以热毒炽盛伤阴为显,尚需关注攻毒抗癌养阴;案三以气阴两伤,脾胃不健为要,故更需加强益气养阴健脾和胃之功。以上3例医案,祛瘀化痰通络的牵正散为治疗癌性疼痛之效方;临床应用尤当注意辨证,在此方基础上灵活配伍;在疼痛较剧烈时,可适当配用抗癌止痛的中成药,如使用复方马钱子胶囊,有辅助止痛之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