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补中益气汤治疗莫名发热一例

患者情况:
患者潘某,女,30岁,初诊: 1997年12月18日。病史: 1997年11月11日,无明显原因出现畏寒、发热,体湿波动在37.7℃—40.8℃之间,伴有轻咳,无痰;无呕吐、恶心,腹痛、腹泻;无明显尿频、急、痛;无明疑关节痛、管用青霉素、头孢唑林抗感染治疗无效,对乙酸氨基酚、糖皮质激素可短时间降服但不久体温即复升,11月17日住某医院静滴氧氧抄某、司帕抄星亦无效,停用切药物5天,呈他张热型,试验性抗疟治疗无效,此后改为红霉素、头烈他唯等抗感染治疗,体温波动在36.3℃—39.3℃之间,呈间歇热型,系统体检始终未见明显异常,用多种西药调效。
中医诊治:
身热,体温最高达39.3℃,午后为著,热升时略有形寒,热退时有汗,体温日晡逐渐下降,口干欲饮,苔薄腻微黄,质暗,脉满数,先从湿热逗留气分,少阳枢机不利治疗。用小柴胡汤、蒿苓清胆汤、豉栀汤合方,药进7剂,寒热起伏不定,最高体温40℃,1日2次出现体温高峰,形寒不著,汗出热退。继转和解清化、宣达膜原,用小柴胡汤、蒿芩清新汤合达原饮再投,服7剂后,发热仍未控制,体温午后升高,最高39.3℃,最低38.5℃,持续时间多则10小时,少则7小时,热前微有形寒,体漏下降时汗出不多,自觉怕风,大便正常,口干时欲饮水,左下肢有时酸痛,脉细数,苔淡黄薄腻、质暗,发热持续至今近两月,和解少阳、宣达膜原,均难控制,但精神状态并无明显异常,证属内伤发热范畴,转从气虚阳陷入阴,卫表不和治疗。
处方:柴胡10g,炙桂枝10g.炒白芍10g.葛根15g.升麻5g.黄花15g.当归10g,白术10g,炙甘草3g,炒黄芩10g,橘皮6g,半夏10g,党参12g,生姜3片,大枣4枚,4剂。初服上药,当天仍有发热,午后2时开始,最高体逼38.2℃,近 3 天来见发热,昨日体温 37.2℃,汗出后稍有形寒,左下腹时有酸痛,口干,时欲饮水,苔薄白腻不厚,质淡紫,边有齿印,脉濡兼数。和解太少,甘温除热有效,宜原法观察,原方 4 剂。体温控制,未见反复,精神面色良好,但双下肢酸疼,左胁助下隐痛,食纳、二便正常,苔淡黄薄腻,脉维略数。药证合拍,疗效显著,治守原法巩固。原方加鸡血藤 12g,7 剂。

不明原因发热临床并不乏见,中医辨治有外感、内伤之别。本例患者初起有恶寒、发热、咳嗽等外感之候,经用西药抗菌治疗发热不退,住院 2 月经系统检查病因仍难明确,曾试用抗菌、抗病毒、抗疟、抗痨及激素等多种方法治疗,发热始终未能控制,而花费甚巨,经人引荐前来门诊,辨证为湿热逗留气分,少阳枢机不利,先予和解清化、宣透膜原法,服药过程中,身热仍然起伏不退,细察患者发热持续 2 月,而精神食纳尚可,据此断属内伤发热范畴,转从气虚阳陷入阴、卫表不和治疗,仿补中益气汤甘温除大热,同时因热前形寒,汗出怕风、合柴桂各半汤和解太少法遣方用药。药证相合,竟能迅速起效,如此疑难之病,数剂中药而愈。“甘温除大热”确属言之有据。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