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情况:
患者刘某,女,60岁。初诊:2005 年5月6日。呼吸憋气、吸气困难 2 年,极度疲劳,厌食,懒言,咽喉有痰,但无咯出,不咳,晨起腹痛,大便不实。久治难效,查无异常。:
中医诊治:
中气不足,肾虚不纳。治予补中益气,脾肾兼顾。药用:柴胡5g,凭参12g,生黄芪15g,当归10g,焦白术10g,陈皮6g,炒枳壳10g,怡梗4g,沉香3g,山英肉10g,炙甘草3g,炒苏子10g,率夏10g, 7剂。
二诊:5月13日。疲劳明显改善,吸气尚未好转,麻差,人睡难,早醒,晨起腹痛缓解,大便正常,苔薄黄腻,质暗红,脉细。上方改生黄芪20g,加五味子3g,熟枣仁20g, 14剂。
三诊:6月17日,憋气,吸气困难显减,心慌亦轻,仍有胸闷,不耐劳累,食纳平平,大便已成形,苔黄,质红偏暗,脉细。中气不足,背气下虚。5月6日方改生黄芪20g,加五味子5g,淮山药12g,熟枣仁20g, 14剂,药后胸闷亦缓,呼吸顺畅,停药。
本例以吸气困难为特点,并见脾气虚弱征象,显属中气不足之征,然呼吸出多入少,又与肾虚不能纳气有关,故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配伍山葡肉、五味子、淮山药以纳肾,苏子、半夏、沉香以降气,因气虚可致气滞,而使升降窄塞,故又用枫壳,枯梗调其升降。说明补中寓行,升降相因的组方用药思路,非常切合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