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情况:
女,35岁。慢性结肠炎病史5年,主诉大便不实,甚或溏稀,便时伴腹痛,饮食油腻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纳后艰消,脘闷不舒,偶有吸腐,疲乏倦怠,
中医诊治:
初诊:1981年8月5日。脉细弱,舌淡苔薄腻,证属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运化失常所致。法当益气健脾,和胃安中。参苓自术散加焦六曲10g,焦山楂10g。水煎2汁,上、下午分服。14剂。
二诊:1981年8月20日。腹痛已止,大便亦结,胃纳略馨,脉舌如前。参苓白术散改用成药丸剂。日进3次,每次3g,温开水送吞。因患者急需回乡,嘱长期服用。
叶天士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升降协调,则清升浊降,纳谷馨而运化健,大便亦调。如脾胃气虚,升运失调,消化与吸收受障,粪便在肠内移行过速,其病理为清气不升,形成大便稀薄,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酸”。脾性喜燥恶湿,脾虚湿胜,亦可发生“满泄”。故脾虚与湿胜,实为引起慢性泄泻的重要因素,参苓白术散最为适应。如肝木乘脾土之虚而相凌,则腹痛泄泻,泻后痛止,痛责之肝,泻责之牌。宜仿刘草窗痛泻要方意,加白芍10g、陈皮10g、炒防风10g,原方已有白术之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又增人芍药之寒泻肝火,酸做逆气,缓中止痛,防风之辛能利气,炒香尤能燥混醒脾,使气行则痛止,皆以泻木而益土也。若停食积滞,暖腐吞酸,加炒六曲、焦山楂,以助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