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国医大师张镜人治疗冠心病医案两则

医案一:
患者情况:何某,男,62岁。近月来,胸闷、心悸、气短,日渐加重。某医院拟诊“高血压、冠心病”。总胆固醇7.22mmol/L、甘油三酯2.6mmol/L。心电图提示:心肌供血不足,房颤。
中医诊治:心前区闷痛加剧,伴见头晕,纳呆,口腻,喉间有痰,唇紫,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此心气不足,痰浊内阻,心脉壅塞之证。治宜益气和营,健脾化浊。药用:孩儿参12g,丹参15g,苦参片9g,全瓜蒌15g,制半夏9g,炒白术9g,炒枳壳9g,炙远志3g,生香附9g,王不留行子9g,地龙9g,赤芍药12g,炙甘草3g,紫石英30g(先煎),广郁金9g,陈皮6g,香谷芽12g。每日1剂,水煎服。上药服7剂,胸前区闷痛已止。纳食增进,痰浊渐化,唇紫已改善,心悸明显减轻。再宗上方续服。二个月后复查:总胆固醇5.88mmol/L,甘油三酯1.7mmol/L,心电图已有明显改善。

张老认为:冠心病所出现的心动悸、脉结代,与脾气不振,胃气虚弱有着直接关系。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精微所化生的元气具有注心灌脉之作用。为此,调和脾胃既可以补充心之气血,又可以使痰浊瘀阻得以消散。张老善用孩儿参补益脾胃之气,不主张过早用生晒参,恐壅塞气机反增胸闷之患。《饮片新参》谓孩儿参有“补脾肺之气,止汗生津,定虚悸”之功效。对冠心病之心气不足者,用孩儿参既可健脾益气,且能止汗生津护及心阴,似较党参及生晒参更为适宜。冠心病之痰浊瘀阻,当用涤痰化浊之品,这样有利于心脉的疏通。张老每用白术健脾、半夏涤痰、陈皮理气、谷芽消积,收效非同寻常。
参考文献:程格新,张镜人教授重视脾胃的经验[J]河南中医药利,1995.10(2):20-21

医案二:
患者情况:张某,男,62岁。1985年11月21日就诊。患者素有心肌梗死病史,常感胸闷隐痛、心慌,动则气急,吸气时作。
中医诊疗:大便不实;舌质暗红、微胖,边有齿痕,苔薄腻,脉细滑。刻值冬藏之时,治拟养心益气,祛痰化瘀。处方:生晒参30g,丹参90g,炙黄芪30g,桃仁60g,赤白芍药各60g,炙甘草30g,制苍术30g,制黄精60g,生香附60g,广郁金60g,全瓜萎60g,燕白头30g,制半夏60g,炒陈皮60g,大地龙60g,砂仁20g(后下),佛手片30g,炙远志20g,淮小麦60g,菖蒲30g,旋覆花60g(包数),代赭石60g,香谷芽60g,炒六曲60g,炒川续断60g,炒酸枣仁60g,香扁豆60g,建莲肉60g,泽泻60g,炙延胡60g,川石斛30g,炒川芎30g。上药浸一宿,武火煎取三汁,沉淀沥清:文火收膏时,加入清阿胶240g(陈酒烊化),白冰糖500g,最后冲入参汤,熬至滴水成珠为度。每服一汤匙,温开水调送,清晨最宜。如遇感冒、食滞需暂停数天。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即《金匮要略》所谓之“阳微而阴弦”。阳微者,指阳气不足,心气虚衰;阴弦者,指痰浊瘀阻,心脉不通。此二者均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精微所化生的元气具有注心灌脉之作用。为此,调和脾胃既可以补充心之气血,又可以使痰浊瘀阻得以消散,故冠心病的治疗在使用温阳通痹法之时,亦应重视脾胃功能的调和。本例膏方既有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通络之意,又有瓜萎薤白半夏汤温中通阳、祛痰宽胸之旨。然综观全方,乃参苓白术散贯穿其中,以健脾胃、化痰浊。
张老认为:冠心病所出现的胸膺痛,心动悸、脉结代,虽属“阳微而阴弦”,但与脾气不振,胃气虚弱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使用温阳宽胸之品的同时,选用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而化痰浊乃取治本之道,适用于脾胃气虚夹湿之证。在痰浊瘀阻之冠心病中使用,通过祛痰化浊以利心脉的疏通。其中生晒参性平质佳,不温不燥,补益脾胃之气,且能生津顾护心阴;白术燥湿健脾;半夏温涤痰浊;陈皮理气化痰。诸药合用可达脾胃健运、痰浊消除之目的。方中一派温燥药中,独用石斛一味,甘凉润养,寓意深刻。
参考文献:朱凌云、秦嫣,中州之土,生化之源—张镜人教授重视脾胃思想在膏方中的体现[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11):10—11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