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消渴症

消渴症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状。 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 主要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下面是中医治疗消渴症的经验方:

金匮肾气丸

方中用干地黄滋补肾阴,山药、山英肉滋补肝脾,辅助滋补肾中之阴;仅以少量桂枝、附子温补肾中之阳,意在微微滋生少火以生肾气。《医宗金鉴》指出:“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方中用泽泻,茯苓利水渗湿,丹皮清泻肝火,与温补肾阳药相配,意在补中寓泻,补而不腻。本方补阴药与补阳药并用,此即张景岳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意。

癫狂梦醒汤

本方适宜于癫狂属肝郁痰阻,兼有瘀血者。气郁伤肝,肝火暴张,鼓动阳明痰热,上扰神明,则急躁,易怒,苦笑不休,时唱时骂,不避亲疏,郁久则痰瘀互结,阻止詠络,故见面色晦滞,舌质紫暗,舌下脉络瘀阻,脉象沉涩等。病属气郁痰火,蒙蔽神明,久而瘀滞脉络,治以平肝解郁,祛邪除痰。方中柴胡、香附、大腹皮、青皮、陈皮、桑白皮、苏子理气解郁、化痰平肝,木通、桃仁、赤芍活血祛瘀,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平肝解郁,祛邪除痰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