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脾胃虚弱

包含了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胃阳虚、胃气虚、胃阴虚及脾胃虚寒等中医证候。 其中脾气虚是脾胃虚弱的基本类型,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下面是中医治疗脾胃虚弱的经验方:

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一例

国医大师张镜人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一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偏重脾胃不和,而呈气虚血瘀的证候。其特征为胃脘胀满,少有疼痛,食欲减退而少泛酸等症。参苓白术散自属首选,并应仿加减思食丸法,增入甘酸化阴、收纳胃气诸药及养血调营之品,往往能获良效。

国医大师周仲英理中汤加减治疗冠心病

纳谷欠馨,大便溏薄,是为脾阳虚弱,运化失权,胃气郁滞所致;面色偏黯,舌淡映紫,舌苔淡黄浊腻,提示痰瘀痹阻。周老辨证为心脾同病,心病者心阳不振,心脉瘀滞;脾病者中阳不足,脾胃虚弱。方选理中汤为主加减。方中干姜大辛大热,直入脾胃,温中祛寒,振奋脾阳;桂枝温通心阳;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

国医大师张镜人治疗冠心病医案两则

冠心病所出现的胸膺痛,心动悸、脉结代,虽属“阳微而阴弦”,但与脾气不振,胃气虚弱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使用温阳宽胸之品的同时,选用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而化痰浊乃取治本之道,适用于脾胃气虚夹湿之证。在痰浊瘀阻之冠心病中使用,通过祛痰化浊以利心脉的疏通。其中生晒参性平质佳,不温不燥,补益脾胃之气,且能生津顾护心阴;白术燥湿健脾;半夏温涤痰浊;陈皮理气化痰。诸药合用可达脾胃健运、痰浊消除之目的。

国医大师治疗冠心病手术后恢复医案两则

PTCA术后半年内再狭窄率达40%,植入支架再狭窄率仍有近10%,中医学认为,气虚血瘀是基本病机。临床除常规使用西药抗凝外,联合中医药可缓解症状,减少再狭窄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上两案均为介入治疗后常规中西医治疗后症状反复。第一个案例为介人后短期内新的血管狭窄形成。第二个案例有再狭窄表现,经邓教授诊治后症状缓解。两案例均在门诊继续以邓教授冠心方加减,随访至今情况稳定。

国医大师温丹汤加减治疗中老年冠心病案例四则

邓老认为冠心病是本虚标实证。正虚(心气虚、心阴虚)是本病的内因,痰瘀是继发因素。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冠心病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本病一般以气虚(阳虚)兼痰浊者为多见,疾病中后期,或心肌梗死患者,则以心阳(阴)虚兼血瘀或兼痰瘀为多见。邓教授认为广东人体质较之北方人略有不同,岭南土卑地薄,气候潮湿,冠心病人以气虚痰浊型多见,患者多因贪食膏梁厚味,劳逸不当,忧思伤脾,损耗正气,脾胃运化失司,聚湿成痰,形成气虚痰浊。《内经》云“心痛者,脉不通”,不单是血瘀为患,而痰浊闭塞,也是其主要的病理机制。故邓教授提出“痰瘀相关”论,认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邓教授还认为,气滞可致血瘀,气虚亦可致瘀。

补中益气汤

炙黄芪甘温补升,善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故重用为君药。党参甘补而平,善补中益气,兼能养血;炒白术甘补扶正,苦燥利水,善补气健脾、燥湿助运;炙甘草甘平偏温,既益气补中,又调和诸药。三药合用,既增强君药补中益气之功,又除水湿,故共为臣药。陈皮辛散苦降而温,善理气健脾开胃,以防补药停滞;当归甘补辛散温通,善补血和血,以利中气化生;大枣甘温,善补中益气;生姜辛微温,善温中开胃。四药相合,既助君臣药补中益气,又理气健脾开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促进补力发挥,故共为佐药。柴胡苦辛微寒,轻清升散;升麻辛微甘性凉,升散清泄。二药合用,可助君药升举下陷之清阳,故共为使药。全方配伍,补中兼升,使中气得健、清阳得升,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故善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诸病证。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由理中丸加附子而成,方中附子,干姜温阳散寒,人参健脾益气,白术燥湿健牌,炙甘草补中扶正,调和诸药,该方温阳驱寒、益气健脾,症见脾得虚寒,风冷相乘,脘腹疼痛,霍乱吐利转筋,或脾肾虚寒者。

异功散

本方即四君子汤加陈皮而成,主治脾胃虚弱,症见食欲不振,或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妙在加入陈皮一味,芳香健脾和胃,有利于脾胃之运化,使补气之剂补而不壅,更好地发挥补气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