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肝阴虚

又称肝阴不足,指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所导致的肝之阴液亏虚而内热上扰证候。 症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胁肋隐隐灼痛,或手足蠕动等。 治宜滋阴养肝为主。下面是中医治疗肝阴虚的经验方。

酸枣仁汤

方中酸枣仁性平味酸,入心肝经,能养心补肝,养血安神为君药,川芎理血疏肝,为血中气药,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与酸枣仁配伍,一散一收,相反相成,利于养血调肝安神;茯苓(茯神)健脾安神,甘草和中缓急。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

大补阴丸

朱丹溪认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宜常养其阴,阴与阳济,则水能制火。”本方即是其滋阴降火之代表方剂。方中熟地、龟板滋阴填精,育阴潜阳以培其本;黄柏泻相火,坚真阴,知母润肺肾,泻火热,二者合用以清其源;猪脊髓为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补髓,助熟地、龟板滋补肾水。全方合用,滋阴精,降相火,以达培本清源之效。

一贯煎

本方功可养阴疏肝,是治疗阴虚胁痛的有名方剂。本方证的病机为肝阴亏虚,肝气不舒。临床特点是肋痛隐隐日久不愈,并伴有一系列阴虚气郁之象。治以养阴柔肝为主,在一派滋阴养血之品中,稍佐川楝子,养肝体,顺肝气。临床报道凡肝肾阴虚,血燥气郁变生之证,如阴虚胁痛、燥热胃痛、肺痨咳嗽、消渴、疝气等,如见舌红无津,咽嗌干燥。脉象虚弦或豁大而空者,用一贯煎加减治疗均可获得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