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脾护心法防治冠心病
国医大师邓铁涛善用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冠心病的早中期以痰证为常见,而中后期则以瘀证为多了。痰与瘀都是津液之病变,治疗应以“温胆调脾护心”为原则。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表现为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及胃部。中医冠心病的发生与心、肝、脾、肾诸脏的失调有关,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阻于心脉,加之各种诱因作用,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闭塞而发。属于中医胸痹的范围。下面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方和临床医案。
国医大师邓铁涛善用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冠心病的早中期以痰证为常见,而中后期则以瘀证为多了。痰与瘀都是津液之病变,治疗应以“温胆调脾护心”为原则。
肾心痛可由肾阴虚不能上济心阴,肾精虚不能化生心血,肾阳虚不能温煦心阳,水火失济,心肾不交。五脏损伤,终必及肾,其病位在心,病本在肾,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疼痛多表现在手足少阴二经循行路线部位,所主病候,并伴见肾阴虚或肾阳虚、阴阳并虚等的兼证。治以滋肾阴或壮肾阳为主,辅以和血化瘀或温化痰饮,或调理阴阳,交通心肾。
胃之经络与心之经络相联,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若饮食不节,胃失和降,清气不升,浊气上逆,蒙蔽心阳则发为心痹,多见于胃纳素佳之人,为实多虚少之证。临床以胸中闷痛,头晕昏朦,痞满,口干不欲饮或口苦口黏,喜饮,舌苔滑而腻,脉滑或缓为辨证要点。治以升清化浊,和胃降逆,兼以开胸宜痹,
痰浊壅塞所致的胸痹,约占脾胃失调所致胸痹患者的 33%,运用健脾涤痰法有效。由于人们饮食习惯与生活条件的变化,痰浊夹热者较多,本例心烦,口苦,舌苔黄腻,是兼夹蕴热之象。治以健脾染痰法收功。
湿浊痹阻所致的胸痹,约占脾胃失调所致胸痹患者的 19%,运用醒脾化湿法治疗效果甚佳。本例患者治疗中饮酒而嗜肥甘厚味,病情反复,经随证调治始愈。因此脾胃失调之胸痹患者,治疗当谨遵《难经·十四难》“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之法,谨慎调适,勿令犯忌。
中气不足所致胸痹占脾胃失调所致胸痹总数的48%,临床以胸腹隐痛或闷痛,心悸易惊,纳食呆滞,胃脘 胀满,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缓无力为辨证特点。此乃因中气虚损,清气下陷所致。治应益气补中,健脾和胃。
心脾两虚导致的胸痹,症状多见胸腹隐痛或刺痛,心悸气短,乏力倦怠,食少纳呆,失眠多梦 面色苍白无华,大便干结或溏泻,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此为脾虚不能生血,心失所养之象。治以益气健脾、补血养心。
此案为脾肾虚寒所致胸痹,症见胸中闷痛,背寒肢冷,口淡纳呆,喜热恶凉,大便稀溏,舌淡,脉迟缓。证因中阳虚损,不得伸展之故。治以温通阳气,祛寒散结。药用:人参、白术、茯苓、半夏、干姜、桂枝、薤白、瓜萎、丹参等。
脾因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在胸痹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气亏虚则运化失常,代谢紊乱,水湿停骤,郁久成痰,而致痰湿郁阻脉络。所以胸痹之病,通络化瘀为治标,健脾和胃为治本。
针对本病患者的心气、心血、心阴、心阳诸亏虚为根本,故以益气养血、通阳化瘀为主,结合健 脾化痰运中而使痰瘀逐渐消除。本方乃取仲景炙甘草汤之意,以大剂量炙甘草与桂枝相伍,辛甘化阳以益心气、通心脉、振心阳;生地黄、麦冬等滋阴而通心脉;方中川黄连苦寒入心,清心安神,并制桂枝之温热;菖蒲、茯苓、半夏化痰辟浊,疏畅胸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