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胸痹

胸痹心痛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症。本病的发生与心、肝、牌、肾诸脏的失调有关。在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或肝、脾、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阻于心脉,加之各种诱因作用,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闭塞而发。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大多先实后虚,亦有先虚后实者。临床多虚实夹杂。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等可出现本病证。下面是中医治疗胸痹的经验方和治疗案例。

中医调脾护心法防治冠心病

国医大师邓铁涛善用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冠心病的早中期以痰证为常见,而中后期则以瘀证为多了。痰与瘀都是津液之病变,治疗应以“温胆调脾护心”为原则。

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肾心痛医案三则

肾心痛可由肾阴虚不能上济心阴,肾精虚不能化生心血,肾阳虚不能温煦心阳,水火失济,心肾不交。五脏损伤,终必及肾,其病位在心,病本在肾,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疼痛多表现在手足少阴二经循行路线部位,所主病候,并伴见肾阴虚或肾阳虚、阴阳并虚等的兼证。治以滋肾阴或壮肾阳为主,辅以和血化瘀或温化痰饮,或调理阴阳,交通心肾。

国医大师路志正和胃降逆治疗胸痹三则

胃之经络与心之经络相联,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若饮食不节,胃失和降,清气不升,浊气上逆,蒙蔽心阳则发为心痹,多见于胃纳素佳之人,为实多虚少之证。临床以胸中闷痛,头晕昏朦,痞满,口干不欲饮或口苦口黏,喜饮,舌苔滑而腻,脉滑或缓为辨证要点。治以升清化浊,和胃降逆,兼以开胸宜痹,

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痰热壅阻胸痹两例

痰浊壅塞所致的胸痹,约占脾胃失调所致胸痹患者的 33%,运用健脾涤痰法有效。由于人们饮食习惯与生活条件的变化,痰浊夹热者较多,本例心烦,口苦,舌苔黄腻,是兼夹蕴热之象。治以健脾染痰法收功。

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湿浊阻痹胸痹两例

湿浊痹阻所致的胸痹,约占脾胃失调所致胸痹患者的 19%,运用醒脾化湿法治疗效果甚佳。本例患者治疗中饮酒而嗜肥甘厚味,病情反复,经随证调治始愈。因此脾胃失调之胸痹患者,治疗当谨遵《难经·十四难》“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之法,谨慎调适,勿令犯忌。

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中气不足胸痹一例

中气不足所致胸痹占脾胃失调所致胸痹总数的48%,临床以胸腹隐痛或闷痛,心悸易惊,纳食呆滞,胃脘 胀满,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缓无力为辨证特点。此乃因中气虚损,清气下陷所致。治应益气补中,健脾和胃。

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脾肾虚寒冠心病一例

此案为脾肾虚寒所致胸痹,症见胸中闷痛,背寒肢冷,口淡纳呆,喜热恶凉,大便稀溏,舌淡,脉迟缓。证因中阳虚损,不得伸展之故。治以温通阳气,祛寒散结。药用:人参、白术、茯苓、半夏、干姜、桂枝、薤白、瓜萎、丹参等。

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脾虚胸痹一例

脾因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在胸痹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气亏虚则运化失常,代谢紊乱,水湿停骤,郁久成痰,而致痰湿郁阻脉络。所以胸痹之病,通络化瘀为治标,健脾和胃为治本。

国医大师裘沛然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冠心病

针对本病患者的心气、心血、心阴、心阳诸亏虚为根本,故以益气养血、通阳化瘀为主,结合健 脾化痰运中而使痰瘀逐渐消除。本方乃取仲景炙甘草汤之意,以大剂量炙甘草与桂枝相伍,辛甘化阳以益心气、通心脉、振心阳;生地黄、麦冬等滋阴而通心脉;方中川黄连苦寒入心,清心安神,并制桂枝之温热;菖蒲、茯苓、半夏化痰辟浊,疏畅胸脘。

国医大师郭子光治疗冠心病一例

冠心病始终具有心累气短且动则更甚之气虚、心胸疼痛且部位固定之血瘀表现,故认定“气虚血瘀”是本病基本病机。基础方为:黄芪、川芎、葛根、丹参、制首乌等。若瘀滞重者酌加失笑散、赤芍、延胡索类;其痛不减更 加全蝎等辛通络脉;阳虚寒甚者酌加桂枝、炙甘草之类;并注意对气阳虚及气阴虚等兼证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