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吴茱萸汤

验方组成:
吴菜英一升,汤洗(3g),人参三两(6g) 大枣十二枚,享(4枚),生姜切,六两(18g)。水煎服。

验方应用:
吴茱萸汤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主治虽有病在阳明、少阴、厥阴之别,但症状都有呕吐,病机皆属虚寒为患,方中吴茱萸味辛性热,可上暖脾胃,下暖肝肾,且有下气降逆之功,故为君药人参大补元气,为臣药。生姜温胃散寒,大枣益气滋脾,为佐使药。如此配伍,共奏湿降浊阴之功。
症见:1、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烧躁欲死。

验方医案:
1.治疗颅内压增高性头痛:张氏[1]用吴茱萸汤加味治疗颅内压增高性头痛2例。处方:吴茱萸10g,红参10g,大枣7枚,生姜3片,制草乌12g。随症加减,均治愈。
2.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 樊氏[2]用吴茱萸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满意
3.治疗高血压病: 李氏[3]用吴茱萸汤治疗高血压病,疗效满意。
4.治疗失血证: 陈氏[4]用吴茶萸加味治疗失血证,效果良好:曾治一患者,男性,29岁,农民,于1985年10月4日入院,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色大便,每日3~4次。量少,呈柏油样,无全身不适感,第三天上午突然发生恶心。随即吐血3次,呈紫黑色,共失血约1500ml。查体:体温38.5℃,脉搏120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1.97/7.65kPa.急性病容,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汗出,呈半昏迷状态,心肺未见异常,剑突下有压痛,肝脾不大,其他无异常 化验:红细胞1.85×10/L,血红蛋白360g/L.白细胞8.1×10/L,淋巴细胞0.22、中性0.78,大便潜血(++++)。经纤维内窥镜检查,诊断为糜烂出血性胃炎。入院以来经用止血,抗感染、静脉滴注甲氰咪胍及输血等治疗,病情仍持续加重,于10月13日改用中药治疗。除上述症状外,尚有舌体瘦,舌质淡,脉数疾而芤:治以温阳固脱,降逆止血。方用吴茱英汤加味:吴茱萸10g,干姜30g,细辛 10g,附子10g,高丽参10g(另煎),炙甘草10g,益智仁10g,白芨30g,大枣5枚,艾叶为引,水煎服。服药1剂后呕血、便血均停止,神志转清,脉细和缓。继上方加味服2剂后,患者即告愈出院。1988年4月5日追访,患者一直身体健康。
5.治疗幽门不全梗阻: 乔氏[5]用吴菜萸汤加味治疗幽门不全梗阻取效满意。患者葛某,男,17岁。1986年4月4日就诊。其病始发于1985年2月中旬,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膜胀疼痛,暖气频顿,呕吐酸腐,大便稀溏而腥臭。曾多方求医,应用中西药并火针等疗法均不能奏效,病情反日渐加重,半年后饮食极为有限,早上尚可进少量稀饭,中、晚餐几乎禁食,入暮腹胀尤甚,呕吐清水,每晚人睡前须他人重压按摩方可小息,否则彻夜难眠,形体赢瘦,神疲乏力,面色苍黄,直至上厕无力。初诊:除上述症状外,四肢厥逆,舌淡胖而有齿痕,苔白厚面腻,脉沉迟缓。X线钡餐透视;胃呈鱼钩状,蠕动减弱,胃排空试验,4小时后胃内钡餐潴留液1/2。遂拍片请内外科医生会诊,确诊为幽门不全梗阻并建议近期手术治疗。因其父当时主意不定,故抱着侥幸心里来求治。究其病因,素有暴饮暴食,好食生冷之弊。查其以往所用中药,多投以冬凌草、黄芩,黄连等苦寒之品,由此不难考虑暴食伤胃,苦寒伐中是导致本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其病诊为虚寒呕吐无可非议,治宜补气温中,降逆止呕,以吴茱萸汤为主,药用:党参30g,生姜、桂枝各15g、吴茱萸、半夏、厚朴、附子各12g,大枣6枚。每日1剂。连服3剂后,呕吐初止,腹胀减半,大使转溏。续服3剂,腹胀消失,齿痕舌苔渐去,因肢已温,自觉身燥热,原方去附子、桂枝减半,再进7剂,诸症皆消。以香砂养胃丸善后,1个月后X线钡餐透视复查;胃体已恢复正常。追踪随访1年,食睡正常,面色红润,体格健壮,已能参加正常体力劳动,恢复学业。
6.治疗慢性胃炎、结肠炎: 朱氏[6]用吴茱英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结肠炎18例,其中浅表性胃炎6例,胃窦炎7例,胃窦炎伴胃溃疡3例,慢性结肠炎2例。治疗以吴茱萸汤为基本方。加减法:院腹胀清者加广木香、佛手、陈皮;嘈杂吞酸嗳气者加旋覆花、黄连:脾肾阳虚之久泻或五更泻加肉豆蔻、砂仁、补骨脂;食少纳呆者加谷芽、代赭石。结果:18例全部有效(临床症状消失或不同程度的改善),18例中疗效最短为7天,最长为28天,平均15天。
7.治疗癔病: 余氏[7]用吴茱英汤治疗癔病,效果颇佳。
8.治疗肾绞痛: 叶氏[8]用吴茱萸汤治疗肾绞痛,收效良好。验案举例:患者廖某,男,30岁。1986年10月4日诊素患尿路结石,前日起少腹剧烈纹痛,呕吐不止,当地医院治疗乏效,前来诊治。时见少腹阵发性绞痛,呕吐清水涎沫,汗出肢厥,面色青惨,精神委顿,气息微弱,小便淡红。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弱。此乃寒凝厥阴肝经,经气被遏,不能发泄,故痛厥不止;阴寒肆虐,阳气式微,虚脱之势显露,治之之法,急宜扶正驱邪,温肝逐寒,通络止痛。方投吴莱萸汤加味:淡茱萸9g,边条参10g(另炖兑入),淡附片12g,清炙草5g,小茴香、台乌药各15g,生姜汁一匙(冲)。水煎服服药1剂、吐、痛、厥顿减、精神好转。再进1剂,诸症消失。继投五苓散加味、药用:白术、桂枝各10g,茯苓、泽泻、猪苓各15g、海金砂(包煎),鸡内金各12g,金钱草30g服药3剂,分次排出豆大结石2枚。病愈。
9.治疗尿毒证: 胡氏[9]用吴茱萸汤加味治疗尿毒证,效果满意。
10.治疗内耳眩晕: 张氏[10]用吴茱萸汤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42例。治疗后基本痊愈7例(眩晕停止,伴见症状消失,2年内无复发);显效18例(眩晕停止,伴见症状消失,近2年内有复发,但时间延长,眩晕减轻);有效14例(眩晕显著好转、伴见症状减轻,复发眩晕如初):无效3例.总有效率92.9%,经临床观察以病程短,发作次数少者疗效较好。
11.治疗癫痫小发作: 冉氏[11]用吴茱萸汤治愈癫痫小发作,收效良好。
参考文献:
1.张贤媛,中医杂志,1984.15):56
2.樊文有,四川中医、1984,(6):28
3.李仕平,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0,(3):45
4.陈忠琳,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8,(4):172
5.乔振海,四川中医,1993.(7):29
6.朱金林,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6):342
7.余勇刚,河南中医,1990.(4):12
8.叶益丰,江苏中医,1989.(11):17
9.胡遵达,中医药研究,1992.(4):52
10.张树平 北京中医,1990.(5):61
11.冉亮,四川中医,1989.(4):14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