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麻黄连招赤小豆汤

验方组成:
麻黄二两(去节)(6g)连轺二两(6g)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20g)大枣十二枚4枚 生梓白皮一升(20g)生姜二两(切)(6g)甘草二两(炙)(6g)。原方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湿三服,半日服尽(现代用法:水莊,去渣,温服)。

验方功效
本方为表证未解,而治疗湿热内郁之阳黄兼表而设,常用于黄疸病初期见有表证者,症见发热,恶寒,身痛,头痛,身黄,口苦等。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解表散邪;连轺、赤小豆、生梓白皮苦寒清热,除湿退黄;炙草、大枣甘平和中。八味合方共奏表里双解,使湿从表散,热从内除之效。《医宗金鉴》说:“湿热发黄·····用麻黄汤以开其表,使黄从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热也。佐姜枣者,和其营卫也,加连翘、梓皮以泄其热,赤小豆以利其湿,共成治表实黄之效也。”因目前药店多不备生梓白皮,可以桑白皮或茵陈代之。

验方医案:
1.治疗红斑性肢痛症:陈定生等[1]运用本方加味治疗红斑性肢痛症,效果明显。某患者,女,于1983年初,突然出现指(趾)末节烧灼样疼痛,痛势剧烈,呈阵发性。局部皮色紫红而强硬。在某医院诊断不详,予服谷维素、维生素C、土霉素等,4天后诸症减轻。1年后再度出现上述情况,且足趾、脚掌、手掌皮肤出现圆形块状红斑,直径0.5cm左右,局限于掌侧。其后每1~2个月即发作1次。曾在某医院按“血管炎”治疗无效。1987年7月以来每于月经前一周发作一次,持续3—5天。发作时上下肢疼痛交替,痛处微肿,夜间尤甚,常在熟睡中痛醒。冷敷局部,抬高肢体可使疼痛稍减。月经量减少,色紫暗有块。中医曾以“气滞血瘀”论治,服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剂10余剂毫不见功。本次再发已3天。查舌质紫红,苔薄黄微腻,脉弦细数。体温36.6℃,血压正常。体检无其他阳性发现、血象正常,血沉16mm/1h;抗“0”500IU以下,类风湿因子(一)。诊断:红斑性肢痛症。四诊合参,综合辨证乃脾湿不运,湿热蕴郁,流注于肢末,使局部气血痹阻所致。肢末红斑乃血瘀络阻所形成,与温病阳明热盛之发斑不同。治宜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味:麻黄10g,连轺20g,赤小豆30g,炙甘草10g,白梓皮15g,杏仁15g,当归10g,赤芍15g,红花10g,全虫6g,防风10g,生姜10g,大枣15g。其中麻黄先煎,去上沫,入诸药,煎取500ml,分3次服。上方服1剂,全身大汗蒸腾,汗后痛止;继服3剂,汗出连绵,肢痛、红斑全消。追访年余,未复发。
2.治疗时感风温: 赵希文[2]根据本方中麻黄甘草之辛甘解表发汗,赤小豆、连轺(即连翘之根,现改用连翘)除湿散热,利尿消肿;生梓白皮(现药店不备,可以桑白皮代之)人气分而通腠理,散胸中之瘀热;杏仁、生姜、大枣健脾和中,调和营卫,八药合用,共奏表里合治之功。赵氏认为本方不仅对湿热发黄有效,对时感风温在表者,亦均能奏效。
3.治疗多种皮肤病: 李浩然[3]报道运用本方治疗各种皮肤病58例(其中荨麻疹16例、花斑癣10例,过敏性紫癜10例、多形红斑6例、带状疱疹4例、其他12例)。感染性18例,非感染性40例。结果:痊愈49例,显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
4.治疗癃闭 :王全德等[4]运用本方治疗癃闭,取得显效。患者,排尿困难,小便点滴难出4日,证属湿热内蕴,肺失宜降,不能通调水道。治以清利除湿宜肺,治用本方加麦冬15g、木通3g、竹叶6g。服药5剂,诸症消失。
5.治疗血管神经性水肿 李浩然[5]认为本病多由肺脾素蕴湿热,复感风邪而成。治当疏风清热,利湿解毒。药用本方加黄芩、碧玉散,如曾治一患病10年久服强的松及中药清热解毒之品不能根除的患者,脉小而滑,苔薄微腻。用本方加僵蚕、凌霄花各10g,3剂肿痒等症均消失,因未继续治疗,1月后复发,仍服上方5剂,并将此方改制丸剂,令早中晚各眼6g,治半年而告愈,观察2年正常。
6.治疗肺炎: 赵希文[2]报道治疗肺炎,疗效明显。
7.治疗急性肾炎: 盛辉等[6]报道,用本方加小青草,律草、茜草根、蒲黄、白茅根治疗急性肾炎118例。经治1~3个月,治愈113例,迁延为慢性肾小球肾炎5例。
8.治疗狐臭: 沈惠善[]采用本方去草、枣、加蝉衣,治疗狐臭证属邪热水湿瘀阻肌表,服6剂后即愈,未再复发。
参考文献:7
1.陈定生,等,北京中医,1991.(1):54
2.赵希文,浙江中医,1983,(8):354
3.李浩然,黑龙江中医药,1984.(1):44
4.王全德,等.陕西中医函投,1987,(1):28
5.李浩然,四川中医,1985,(7):48
6.盛辉,等,浙江中医,1987,(5):196
7.沈惠善,浙江中医,1985,(5):213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