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周仲英用桂甘龙牡汤治疗冠心病一例
本例冠心病房颤以胸闷隐痛,心悸不宁,脉来结代,三五不调为主症,并见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病情复.心悸不宁,胸闷隐痛,脉来结代,为心阳受损、心神失养的表现。故选方《伤寒论》之桂甘龙牡汤,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温补心阳,温通血脉;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宁心,以平冲逆,制悸动,缓急迫。头昏目眩,头痛、牙痛,两目干涩系肾阴亏虚,水不济火,火热炎上所致;下肢清冷不温,则是心火独亢,不能下济于肾阳的表现。
本例冠心病房颤以胸闷隐痛,心悸不宁,脉来结代,三五不调为主症,并见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病情复.心悸不宁,胸闷隐痛,脉来结代,为心阳受损、心神失养的表现。故选方《伤寒论》之桂甘龙牡汤,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温补心阳,温通血脉;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宁心,以平冲逆,制悸动,缓急迫。头昏目眩,头痛、牙痛,两目干涩系肾阴亏虚,水不济火,火热炎上所致;下肢清冷不温,则是心火独亢,不能下济于肾阳的表现。
冠心病所出现的胸膺痛,心动悸、脉结代,虽属“阳微而阴弦”,但与脾气不振,胃气虚弱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使用温阳宽胸之品的同时,选用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而化痰浊乃取治本之道,适用于脾胃气虚夹湿之证。在痰浊瘀阻之冠心病中使用,通过祛痰化浊以利心脉的疏通。其中生晒参性平质佳,不温不燥,补益脾胃之气,且能生津顾护心阴;白术燥湿健脾;半夏温涤痰浊;陈皮理气化痰。诸药合用可达脾胃健运、痰浊消除之目的。
血瘀证多由于血液凝滞脉中循行不畅而导致不通则痛,血瘀于心则发胸痹、真心痛,血瘀于脑可发头痛;血瘀于腹则发腹痛;因瘀证的主要症状是疼痛,如唐容川《血证论》:“凡疼痛,皆瘀血凝滞之故也。”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物能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使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恢复至正常水平,这亦符合中医“通则不痛”的原则。
张老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痰浊与血瘀交互为患是当代冠心病的又一大特点。对于心血管病来讲,临床求治于中医的心脏病患者,多为西医治疗无明显效果的疑难病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中医辨证为“痰瘀交阻”,这时候再应用西药扩血管、抗凝,大多效果欠佳。发挥中医特色,痰瘀并治,豁痰开瘀,在此时就尤为重要。
对于胸阳不展,痰血阻脉之胸痹迟脉证,运用以动起静的法则,妙用了宜、通、活、行、利等动法治疗、因患者舌暗红,苔黄,故在群药之中加咸寒之夏枯草。既可软脉消坚亦可清其郁热,防桂枝之温燥。复诊时又在温通利水之方中加麦冬一味,以防其燥利伤阴,充分体现了阴中求阳、静中求动之义。
气滞日久不愈或阳虚血行不利,均致瘀血阻络为病。症见:胸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或牵引肩背、拒按、夜痛甚,心悸气短呈阵发性,舌质紫暗,脉沉涩。常见心绞痛,甚则心肌梗死。患者内结为瘀,可致血行失度而心脉瘀阻,当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以基本方加失笑散及红花、甘松,若见结代脉则加生晒参、甘松调治。
在治疗心脏疾患时,朱老指出:须注重心肝同治,特别是气机郁结、气阴两耗的冠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病症,心肝同治尤多,用药首选太子参、合欢皮,随症施方,每每应手取效。用此二味,意在益气和阴、舒畅心脉,令心气旷达,木气疏和,则胸痹心痛即可蠲除。
结合现代药理发现,六神丸具有强心、调节冠状动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及抑制血管通透性等多种复合作用。朱老用此于临床胸痹(心痛)治疗,果然屡获良效,且取效甚捷。值得注意的是蟾酥用量如太大,可造成心脏、呼吸麻痹而致死,所以不可过量。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表现为气滞血瘀时,常使用活血化瘀法,鉴于五灵脂良好的活血化瘀功效,常常配合蒲黄成失笑散予以活血化瘀。
女性在更年期后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机率增加,这是由于冲任渐衰之故,所以同时多伴有阵发畏寒怕冷,阵发烘热面赤如醉,心烦易怒,悲伤易哭等症。其病机则为冲任虚衰,血海渐少,精气不足,阴阳不和。对于此种心痛、心悸,任老师认为不能单纯治心,惟活血化瘀、养心安神是务,而应从调补冲任、燮理阴阳着手,不治心而心自宁。用二仙汤加减治疗此类心病,每收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