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四黄散

验方组成:
净黄连、黄柏、黄芩、大黄、滑石各25g,五倍子(去虫屑)12g。
锉晒为末。用清油入桐油和调二钱至三钱,涂搽患处。

验方功效:
四黄散出自儿科著作《活幼心书》,主治小儿身上一切热毒疮疾,燥痒抓破,有汁不干。本方具有清热活血,解毒消肿之功效,为治疗阳证疮疡的妙方。适应证为气血凝结,湿热内壅。临床以红肿热痛等阳证的表现为特点。组成以清热解毒为主。用黄芩、黄连、黄柏清热解毒的同时,大黄活血化瘀,滑石、五倍子收湿敛疮,使气直得行,经络畅通,血脉调和,则肿痛得以消止。

验方医案:
1.治烧烫伤:任树[1]在运用四黄散治烧烫伤,取得良好疗效。具体方药为:黄连、黄柏、黄芩、大黄各等份,香油适量。制法:将上药研成粉,过筛盛于瓶中备用。临床按需用量,取上述药粉适量用香油调匀置于干净瓶内。烧烫伤处理方法:先用生理盐水棉球洗净伤面,然后取上药涂伤处,纱布包扎,隔1~2天换药一次。任氏用此法曾治疗3例浅日I度烫伤,皆敷药2次,4天而愈。所治2例深I度烧伤,敷药4次,10天内痊愈。董永洪”应用四黄散治疗烧烫伤110例。本组思者中,48例的烧伤面积为1%—5%,37例为6%—10%,20例为11%~15%,5例为16%~30%;烧伤1度43例,浅日度37例,深I度26例,度4例。董氏处方为黄柏、黄芩、大黄、虎杖各150g,地榆200g,黄连、紫草各60g,甘草45g,冰片30g,共研细末,用麻油适量调成糊状装瓶备用。选用生理盐水冲洗清创,再用1%新洁尔灭清洗消毒,然后将药物涂于创面,注意涂药不宜过厚,以药下见创面为度。最好暴露创面。每天涂药1次。结果:110例患者全部获愈。I度,且I度烧烫伤一般于用药10~20分钟疼痛减轻;浅II度和深目I度未感染创面平均9天和13天治愈,感染创面平均17.5天和24天治愈。
2.治疗下肢慢性溃疡:董永洪[2]应用四黄散变化治疗下肢慢性溃疡获效。患者李某,男,34岁。右下肢慢性溃疡10余年,创面约5cmx6cm,曾经中西药治疗无效,局部有少许脓性分泌物,董氏以四黄散变化方(黄连、黄柏、黄芩、大黄各等份研末,香油适量调匀)换药19次后,创面收口痊愈。局部无疤痕,无色素沉着。
3.治疗急性乳腺炎:王飞儿[3]外用四黄散配合内服仙方活命饮内外兼施治疗急性乳腺炎30例。其方法是:用仙方活命饮随症加减,日1剂水煎服。用深圳新恒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NC—D型光谱治疗仪,定点或用移动照射病区。并行人工排乳法。再外用四黄散(黄芩、黄连、黄柏、生山栀、均为细末,加蜂蜜适量调成糊状)外敷,日1次。结果:本组30例急性乳腺炎患者,治愈28例,疗效满意。王氏体会:本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疼痛,促进乳腺管通畅。
4.治疗慢性唇炎:刘天骥等[4]报道外用四黄散加减配合内服泻黄散治疗慢性唇炎9例,效果颇佳。内服泻黄散每日水煎1剂,10剂为1个疗程。外用:内服药渣煎水浸洗或湿敷患处,每日3次。外洗后涂以四黄散解毒膏(大黄30g,黄连10g,黄柏,黄芩各15g:共为细末,凡士林调膏)。结果:痊愈8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
5.治疗痛风:洪国章[5]应用四黄散外敷配合中药内服治疗痛风取得联防效果。共治疗20例。其治疗方法:内服四妙汤加味(便闭加制大黄,热甚加连翘、大青叶,肿胀加洋泻、防已,痛甚加荆芥、乌梢蛇);外用四黄散涂敷,即取黄芩,黄柏、山栀、生大黄诸药等份研末,野菊花露拌匀,并加入适量蜂蜜,按疼痛及红肿面积贴敷,洪氏共治疗20例痛风患者,结果:全部病例经中药外敷、内服后,均在3~5天内症状减轻或消失,并复查白细胞计数均降至正常范围,患者均已能自行行走。验案举例:林某,男,75岁,门诊号 117581.1990年10月初诊。两足背红肿疼痛,不能下地行走,身热畏寒,病已2天。类似病史有数年,并有饮酒史数10年。检查:体温38.5℃,两足背漫肿,两足第一趾跖骨关节压痛,周围软组织呈潮红色,按之痛甚。白细胞1.2×10°/L,血沉正常,血浆尿酸595μmol/L以上。摄片:两下肢第一趾跖关节见密度改变阴影。舌质边稍红,苔厚黄腻,脉滑数。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辩证属脚气(湿热蕴结型)。洪氏治取清热燥湿,凉血散结。外敷四黄散,内服四妙汤加味3剂,3天后复诊,诸症消除,步履如常。
6.治疗扭挫伤:徐刚[6]应用四黄散穴位贴敷治疗扭挫伤效果良好。其治疗方法为:取等份黄连,黄芩、黄柏和大黄研成极细末后充分混匀备用。临证加人少许冰片,并以一定比例的二甲基亚砜作为溶媒拌成软膏状。穴位选择,以损伤局部输穴为主;根据损伤范围大小选3~5个贴敷点。每天治疗1次,7日为1疗程。徐氏报道:轻症治疗3天即可完全恢复,平均疗程为4.8天。
参考文献:
1.任树在,山东中医,1989.8(4):50
2.董水洪,浙江中医.1988.23(11):495
3.王飞儿,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8(5):318
4.刘天骥,等:江西中医药,1993.24(5):315
5.洪国章,浙江中医、1991.26(6):276
6.徐刚,针灸临床杂志,1996.12(7—8):1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