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冠状动脉壁形成粥样斑块,使管腔变硬及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表现为胸闷、胸痛,甚至伴有呕吐、恶心、大汗、心动过缓、心律失常或休克等。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且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居多。中医没有冠心病这一病名,古籍文献所载“真心痛”、“胸痹”、“心悸”、“怔仲”等可以互参。
中医典籍中的冠心病
汉以前,《家问·脏气法时论》:“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背肩即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这些描述与冠心病的症状无大出入。另外,从汉以前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心痛与胃痛早有所鉴别。后因两者治疗有互通之处,不免混同起来。到了明代,才强调在辩证上划清范围,这是历史发展过程。
汉以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面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要莲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以上叙述与冠心病十分相似。并指出系因阳虚或痰漏水饮为病,治则以除痰通阳为主。仲最此说一直为后世所沿用。目前临床证明,自瓜萎■白白酒汤至桂枝枣实生姜汤等8方,均可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可见《金匮》对冠心病的认识已比汉以前跨进一步。
心律失常为冠心病的常见表征,古代则多列于心悸、怔忡、惊悸等病症的范畴。心悸的论治,最早见于仲景《伤寒论》。如《太阳病脉证治》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是治疗心悸的祖方,其药物组成,后人概括为七分阳药、三分阴药,重点则放在心阳方面。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把炙甘草汤中的参、桂、姜、枣删去,加人白芍,或用生鳖甲汤煎药,一变而成纯养阴的方剂,补充了前人的不足。《金匮》有半夏麻黄丸治心下悸。心下悸是否即心悸,各注家有争论,因心下是胃的位置。但《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有“卒呕吐,心下病,膈问有水,兹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的记载,所言应属心悸,故后世总结《伤寒》、《金匮》治心悸辩证有二:一曰虚,二日饮。唐宋学者多因之。宋《三因方》治惊悸分:①受惊,在心胆经;②因事不从心,至气郁诞案,在心肺经;③因冒暑湿,塞闭诸经;并强调五饮停蓄使人惊悸,明《证治准绳》对悸证分为:①心气虚;②心血虚;③阴精不足;④相火妄动;⑤郁火;⑥水气凌心;⑦痰。论治包括养阴、清热、除痰、降火、安神等。至此,治疗已大为发展。《景岳全书》对怔忡惊恐,辩证虽有心肝肾之分,但强调阳统乎阴,心统于肾。虽指出宜辨寒热痰火,但强调益气养阴,滋培根本、张景岳对任何病证都主张补肾,对心悸征忡亦不例外。清代大致继承了前人的学术思想,但处方用药思路更为广阔,比较突出的是王清任。他指出治胸痛用药木金散,若无效则须用血府逐瘀汤。王氏治疗胸痛信用活血祛瘀的治则,颇具有独创精神。
冠心病的病因病机
根据文献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见图1-9:
冠心病的病因可归纳为劳逸不当,态食膏梁厚味,或七情内伤。但这些因素,并非可使人人催患此病,而是决定于正气之盛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则上述因素才起作用。因此肺胃受损,正气内虚是本病的决定因素。有虚而因虚致实,气血失畅渐渐导致痰浊、血瘀内阻,进而形成本虚标实之证。虚与实孰先孰后?应该说是先有虚。由于正气内虚,才引起气血失畅,气虚生痰,血滞成瘀。且冠心病的发病率以老年人为最高,老年之病多虚。至于血瘀如何形成?瘀即血流不畅。气与血,阴阳互根,所谓“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故血瘀实由于气滞。血随气行,气行则血行,故气是主动,血是被动的。当然,血要也可导致气滞;痰湿等引起血换,亦可反作用于气。但冠心病一般是由气滞引起血痰的为多。气虚也可引起血瘀,因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流行。现代血流动力学认为血液的推动力对流速、流量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与中医所说的气的作用很相似。因此,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痰瘀相关。本虚主要为气虚、心阴虚、心阳虚,标实主要为痰与瘀。
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
辩证:心脾相关,气虚痰浊 以五脏相关学说为理论指导,冠心病病位在心,而与脾关系最为密切,结合岭南土卑地薄,气候潮湿,脾土易受困而聚湿生痰的特点,南方冠心病人以气虚痰浊者为多见,表现为胸闷,心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或黯滞少华,畏寒,肢冷,睡眠不字,自汗,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胖嫩,苔白润或厚腻,脉细或缓滑或结代。临证应重视气虚突阻在本病中的关键作用。
冠心病的早中期以痰证为常见,而中后期则以瘀证为多了。痰与瘀都是津液之病变,两者异中有同。舌苔厚浊成腻,脉弦滑或兼结代者,为爽阻:舌有癌贡或全舌紫红而润,少苔,脉淫或促、结、代,为瘀闭;若两者兼有则为痰察闲阻。凡疼痛严重者,均应考虑到“痰”与“瘀”的问题。从广东地区的病例来看,心气虚(阳虚)兼痰浊者为多见,特别是早中期患者,其后则兼密或兼痰瘀者为多。而心肌梗死患者则以瘀闭为主,亦有痰瘀相兼者。
本病与肝、肾也有密切的关系,如本病多并发血压高,又与肝、肾阴阳失调有关。高血压性心脏病,往往先有肝阳亢盛,再影响到心,而肝的病又先由肾阴虚衰,水不漏木所致。此外,与命门亦有关系,如症见休克,阳气衰竭,脉微欲绝,不仅是心阳衰,命门之火也衰。临床宜根据先后缓急,予以调理。总之,既要抓共性,又要抓个性,这是五脏相关辨治时不可忽略的原则。
治疗: 温胆调脾护心,古有“治心宜先温胆,胆通则心自安”说。治疗冠心病,以“温胆调脾护心”为原则,治心先湿胆,胆通则心自安;胖为生痰之源,南方心血管病患者痰浊或族瘀互结较为多见,故当调脾或健脾;病位在心,宜合加人参(党参、太子参)以护之。
邓铁涛教授认为治一脏可以调四脏,调四脏可以治一脏,即张景岳五脏之气互为相使之意。调和五脏即可治心,此五脏互为相使,隔一隔二之治法,为中医之优良传统。调理脾胃可以安五脏,“调脾治心”是邓铁涛教授重要的学术观点;又心与胆通,治心宜先温胆,方用“温胆汤”化裁:对本病的治疗,合健脾和化痰二法,若重于补气除痰。除痰是一个通法,与补气药同用,通补兼施,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处方“温胆加参汤”,为防治冠心病的基本方。
组成:党参(或太子参)18g,竹茹10g,法夏(或胆星)10g,云苓15g,橘红5g,枳壳6g,甘草5g。
功效:益气被痰通心阳。
加减法:痰证为主时,温胆汤份量加信,气虚甚者合用四君子汤成重用黄芪:阴虚者可去法半夏加花粉、瓜萎;气阴两虚者合生脉散;若阳气虚衰,四肢厥冷,脉微细成脉做欲绝者,加用独参汤、参附汤或四逆加人参汤(参用吉林参、高丽参或西洋参)。五爪龙30g,鸡血藤30g,两药一人气分一人血分,经常加于方中。
心动过速可加玉竹、柏子仁、丹参;期前收缩脉促者加珍珠层粉1.5g(冲服)。
血瘀胸痛甚者加丹参、田七末、稀莶草,或加失笑散1.5~3g冲服;血压高加草决明、代赭石、钩藤、牛膝:血脂高加山楂、布渣叶、草决明、首鸟或选用其他除痰之药。何首乌益阴养血,适用于偏阴虚者;草决明能平肝,适用于兼高血压偏阳亢者;山楂能活血消导,适用于兼痰瘀者。
关于治疗问题。五脏中每一脏都有其特点,心有阴阳,但心主火,是阳中之阳,故阳气是其主要方面,内经》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汉代继承这一论点,《金匮要略》论胸痹,认为阳气虚于上,痰湿等阴邪乘虚于扰而成病,治疗强调温阳除痰(湿),以恢复胸中阳气。其治胸痹诸方:瓜萎燕白白酒汤、瓜萎藏白半夏汤、枳实■白桂枝汤、人参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薏苡附子散,另加心中病、诸逆心悬痛之桂枝生姜枳实汤共8方,都是针对阳虚的。我们选用温胆汤加参正是根据《金匮要略》这一论点的。从临证实践来看,只知阳虚不知阴虚是不全面的,但心有阴阳两方面,而心阳则是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使是心阴虚,亦往往宜加补气之药。这与肾有阴阳,而肾以阴为主,补肾阳,往往在补肾阴的基础之上,同一道理。
至于治标与治本的问题。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值,攻多补少,攻少补多,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切忌一攻到底或只知补虚而忽视疏导痰瘀。本病是标实本虚之证,治标可以恢复胸中之阳气,但不宜久服,故标本同治比较好。李东坦说:“相火为元气之贼”,“壮火食气”,所以桂枝、附子不宜长服。邓铁诗教授选用温胆汤以治标,党参益气以固本,必要时加入麦冬,这样的配方,便可以长服多服,似优于仲景诸方。临床实践证明五脏相关学说为指导,“温胆调脾护心”是防治冠心病的原则,益气除痰是治疗的大法,兼据者稍加三七末或丹参之属即可。
中医调脾护心法治疗冠状动脉搭桥围手术的临床研究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外科领域,但如何提高手术安全度,降低手术并发症,保证手术后长期稳定疗效,提高术后生存质量又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课题。邓铁涛教授在长期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基础上,与广东省中医院加州心脏中心阮新民教授(西医博导)、张敏洲教授(西医博导)、吴焕林教授(中医博导)、邹旭教授(中医博导),探讨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图手术期的中医理论与中药治疗问题。
研究的思路是这样的:在手术前,有些必须手术的病人,因为身体条件差(射血分数低于30%)不能上手术台,那么术前用中药调理,使他达到做手术的条件;在手术过程中,由于手术后创伤,心阳受挫,致脾失健运,聚湿于肺成痰,或术中麻醉以及气管插管等对气道的刺激,水饮内停成绩浊者,给予除痰化湿中药;术后康复期,“气虚”则为血管易再堵塞、再狭窄之根本,选用红参、田七、茯苓等组方,名邓氏冠心方,方中以人参补益元气、温通心阳,田七活血祛瘀通脉,茯苓、竹茹、枳壳等药除痰理气,共奏益气除痰祛察通脉之功。
2001年10月至2003年10月,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手术165例,其中114例病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性92例,女性22例,年龄40—83岁,平均(64.1±8.5)岁,共搭桥374条,平均(3.3±1.2)条,其中动脉桥110条,静脉桥264条,同次最多搭桥6条;同时合并行心肌激光打孔术3例,室壁瘤切除术4例,瓣膜手术9例。按已制定的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试验组59例,对照组55例。两组的各项情况比较经统计学检验,P值均大于0.05,提示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的手术资料各项情况比较也经统计学检验,P值均大于0.05,提示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篇略去有关表格,详细资料可见华夏出版社2004出版的《邓铁涛学术思想研究》第2辑一书)
研究结果: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在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临床症状疗效方面,治疗前两组各项临床症状计分及总分均无统计学差异:至术后2个月,治疗组症状计分总分已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治疗终点(术后3个月),试验组在“心悸”、“乏力”、“肢冷”及总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提示经治疗后,试验组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至治疗终点(术后3个月)治疗组显效率81.8%,总有效率为98.2%;对照组显效率55.6%,总有效率为96.3%;经非参数检验,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在心功能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LVEF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治疗终点(术后3个月)试验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治疗后,试验组LVEF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
在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两组SP—36各维度计分及总分比较,治疗前,两组在各维度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3个月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在“生理功能”、“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和“健康变化”等方面计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在“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情感职能”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36量表总分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AQ各维度计分及总分比较,治疗前,两组在各维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3个月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患者在“心绞痛稳定状态”、“治疗滴意程度”,“疾病认识程度”等方面计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在“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和“心绞痛发作情况”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Q量表总分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
CABG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组来自EmryUnivensity Canlian Sungory 包含23,960侧病例的调查显示,首次冠脉血运重建术术后需治疗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26.1%,心室衰竭的发生率为0.1%,术后IABP应用率在0.7%,二次手术止血的发生率在2.5%。Guzman等的研究显示,冠脉手术后围术期心梗的发生率在1.4%~3.8%之间,国内昊清玉等报道的阜外医院施行的1,110例CABG手术,死亡率为0.81%,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为1%,IABP0.6%,图术期心梗0.18%,二次开胸止血0.36%。梅运清等报道北京同仁医院完成的218例CABG手术患者的术后死亡率为2.3%。张永等报道北京朝阳医院108例CABG手术思者,术后心衰发生率12%,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3%。吴若彬等对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的391例CABG手术进行了统计,术后死亡率为3.6%,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为14.07%,IABP16.37%,围术期心梗发生率为2.3%,二次开胸止血发生率为4.35%,姬尚义等报道广东省深圳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所完成的185例CABG患者的术后死亡率为6.4%,低心排综合征的发生率为3.2%。由上可见,国内外研究报道以及国内不同医院报道的数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考虑与各组研究病例的术前状态、各研究医院的手术条件、手术方式均有关。
在心牌相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调牌护心治法,对114例病例临床研究结果:术后死亡率为4.38%(5/114),术后低心排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3.16%(15/114),使用IABP支持的发生率为5.26%(6/114),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为4.38%(5/114),需药物纠正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6.32%(30/114),二次开胸止血发生率为5.26%(6/114),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18.42%(21/114),脑并发症发生率为5.26%(6/114),肾功能衰竭发生率为6.14%(7/114)。与上述研究结果比较,本组研究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基本处于中间水平。
综上所述,以邓铁涛教授经验为基础的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中医综合干预方案,经114例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术前应用中药干预可调整患者整体状态,提高患者对手术的适应能力,从面减少CABG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手术后两组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有显著的改善,自术后2个月开始,试验组症状计分总分就显著优于对照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的差别越来越明显。至试验终点,试验组多数症状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如心悸、乏力、教冷等症状上,两组有非常显著的差别。临床疗效统计,两组临床疗效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至试验终点,治疗组格床总有效率达98.2%,其中显效率81.8%,面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3%,其中显效率55.6%,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冠心病的中医预防与调理
冠心病仅限于药物治疗是不够全面的,应采用综合防治的方法,即鼓励患者树立乐观主义的精神,坚持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饮食清淡等。所有这些,才符合五脏相关学说的要求,是防治冠心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预防措施以饮食控制为主,也包括其他非药物性生活方式调节措施。冠心病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血脂异常;②高血压;③吸烟;④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⑤性别;⑥年龄;⑦肥胖;⑧长期精神紧张;⑨遗传因素。其中血脂、血压、是否吸烟和血糖尤为重要,是诱发和加重病情的主要危险因素。通过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或烟等,可以有效的预防冠心病,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居处环境应安静,空气新鲜,避免喧哗吵闹。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各种体育活动、体力劳动或文娱活动,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预防高脂血症应从幼年开始。对高脂血症和高脂血症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应在儿童时期即注意膳食平衡。婴儿期应尽量采用母乳喂养,发现儿童时期有异常表现或有遗传倾向者,应及早调整控制膳食,控制血脂升高,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饮食宜清淡,尤其是超重者应合理膳食,限制热量,控制体重。血脂异常患者应坚持低脂低胆固醇的营养平衡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允许的食物有谷类、豆类、豆制品、坚果、水果及蔬菜、鸡蛋清、鱼肉(带鱼、航鱼、墨斗鱼除外)、瘦肉、小牛肉等。应限量的食物有肥肉,脑、肝、肾及肠等动物内脏、贝类、蛋黄、带鱼、鱿鱼、墨斗鱼、鱼卵、虾、蟹以及甜点心、糖果、蜜饯、奶油等奶制品。有条件者应尽可能选用植物油(椰子油除外),少吃动物油(深海鱼油除外)。
具有降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食物有香菇、向日葵子、大蒜、绿豆、生菜等。可作食疗的中药有:人参、当归、何首乌、灵芝、枸杞子、芝麻、玉竹、杜仲、冬虫夏草、桑寄生、丹参、三七、山楂、海带、海藻、陈蒿、金银花、银杏、槐花、葛根、绞股蓝等。可以将这些中药与适当的食物调配食用。
应用举例:
(1)山楂饼或糖山楂果 适用于血脂异常,膏梁厚味食积难消者。
(2)何首乌汁 每次20—30ml,每目2—3次。适用于血脂异常,大便秘结者。
(3)芝麻欄 每次1包,每日1—2次。适用于血脂异常,大便秘结者。
(4)桑寄生茶 每次20—30g,沸水泡茶,每日2—3次。适用于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偏高者。
(5)绞股蓝袋茶 每次1包,每日2—3次,沸水泡茶。适用于血脂异常者。
(6)人参含片或冲剂 每次1—2片(包),每日1—2次。适用于心气虚弱者。
保持精神愉快,克服急躁、惊恐、焦虑等不良情绪,避免精神高度紧张或各种因素的刺激。本病与患者精神状态,工作是否紧张关系较大,因此,妥善安排患者的环境与工作,十分重要。当然,患者的内因是决定的因素,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与注意劳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措施。体育疗法,如八段锦、太极拳,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论用之于预防还是治疗,都有可靠的作用。
本文选自:《国医大师邓铁涛》 主编:刘小斌,郑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