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当归芍药散治疗妇科疾病医案五则

案例一:月经不调
患者韦某,女,29岁。14岁月经初潮,一向错后10—15天,经色淡而间夹紫块,量一般,经将行则胸胁、乳房胀疼,心烦易燥,腰脊胀坠。平时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肢体倦怠,胃纳不振,大小便一般。
中医诊疗:
初诊:1985年2月20日。脉象虚细,舌苔白,舌质淡嫩。根据脉证,乃属血虚气滞,肝失疏泄,脾虚湿困,运化失常而引起的月经错后,拟补血养肝、健脾渗湿为主,佐以调气之法。处方: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0g,茯苓10g,炒白术10g,泽泻5g,巴戟天10g,益母草15g,鸡血藤20g,玫瑰花5g,素馨花5g,甘草5g。每天水煎服1剂。守方出人,连续共服18剂而经行正常。

月经不调的病变虽然有寒热虚实的不同,但经者血也,月经之所以不调,均与五脏(尤其是肝、脾、肾)功能的亏损、气血不和有密切关系。肝体阴而用阳,肝血不足,疏泄失常,气滞血瘀,故见经行错后,夹有血块,经前乳房、胸胁胀痛;肝郁化火,则心烦易怒;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则见胃纳不佳,肢体倦怠;湿邪流注下焦,带脉失约,则带下量多。治之以补血柔肝,健脾除湿为法,用当归芍药散以调养肝血、健脾益气,加玫瑰花、素馨花以疏肝行气、活血调经,鸡血藤、益母草能补血活血,巴戟天温肾助阳,则肝血旺盛,脾之健运正常,肾气充盛,故月经能正常面至。因此,凡血虚气滞、脾虚湿郁而经带并病者,用当归芍药散甚宜。

案例二:经行疼痛
患者李某,女,26岁。痛经反复发作约10年。患者13岁月经初潮。15岁后开始出现经行腹痛,每次均为月经前4、5天即现腰痛、少腹疼痛,经行第二天痛增,月经周期正常,1周干净,经量多,无瘀块。1980年结婚,未产育。平时带下量多,色白或黄,质稀或稠。胃纳欠佳,失眠易醒,其余无特殊,末次月经1981年2月4日。
初诊:1981年3月4日。舌质淡嫩,苔白腻,寸关脉细弦滑,尺脉细弱。证属湿郁血滞,气机不畅,治以健脾燥湿,养血调气。处方: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茯苓15g,白术10g,泽泻10g,川棟子10g,延胡索10g,小茴香3g,益母草10g,表术10g,水煎服,日1剂,连服3剂。
二诊(1981年3月7日):上药已服3剂,药后胃纳增,但腰痛喜饮。月经已超过2天未行。脉仍弦滑,舌苔如上。
处方:当归10g,白芍10g,熟地10g,淮山15g,山英肉10g,茯苓10g,丹皮10g,泽泻10g,鸡血藤15g,水煎服,日1剂,连服3剂。
三诊(1981年5月31日):服上药后,3月11日行径,经行轻微腹痛,色、量正常,现已怀孕,舌质淡,苔白,脉滑。拟以补肾健牌之法以安胎治疗。

经行疼痛虽然有多种类型,但总的来说,多是虚实二端,虚则血海不足,筋脉失养,故经后少、小腹绵绵作痛;实则多是寒凝或热结导致血行不畅。因而经将行及经行第一、二天少、小腹胀痛剧烈,血块出则减,凡是虚实夹杂引起的经行疼痛,以本方加减治之,甚为合拍。
肾气不足,肝失所养,肝气郁结,气滞血察,放经将行乳房、胸胁胀痛,经行少、小腹及腰胀痛剧烈,按之不减;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津液聚而为湿,损伤任带,则见胃纳欠住,平时带下量多,色白或黄,质稀或剥。根据脉证所见,乃提瘀为患,故以当归芍药散调肝活血,健牌渗湿,行气化祭之法治之。二诊经水未至,以归芍地黄汤补肾养血,以治其根本,则磨血祛,水型化,经行腹痛消失,能摄精成孕。

案例三:带下
患者李某,女,32岁,小学教师。经行铺后,量多,色淡质稀,平素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如水,绵绵不断,常用卫生纸垫。面色苍白,神倦纳差,大便蒲薄,下肢微肿。
中医诊治:
初诊:1985年10月。脉象缓弱,舌淡,苔薄白。按其脉证,乃属脾肾气虚、水醒下注之带下,拟用温肾健脾,养血和肝之。处方:制附子(先煎)12g,归身15g,白芍10g,川芎5g,白茯苓15g,炒白术10g,巴截天10g,泽泻10g,补骨脂10g,苍术6g,北柴胡3g,炙甘草6g。每日水煎服1剂,连服6剂,大便正常,下肢不肿,带下减少,再以异功散加减善后。

导致带下的病变,一般有脾肾气虚、冲任亏损、湿热湿毒等之分,但均与湿邪有关。故《傅青主女科》有“夫带下俱是湿证”之说。治带下之病不忘湿,治湿当责之于脾的运化,“水之本在肾”,脾肾阳虚,则水湿不化,湿浊流注胞宫,而见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如水,绵绵不绝;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气血之根本,肺肾亏虚,气血乏源,则经行错后;脾阳不足,故见大便溏薄。治宜温肾健脾之法,以当归芍药散健牌除醒、养血调肝,加附子以温补脾肾之阳,巴载、补骨脂补肾助阳,则能经带同治。

医案四:妊娠腹痛
患者黄某。女,23岁。妊娠4月余,小腹绵绵面痛,按之则舒,头晕目眩,心悸怔忡,面色萎黄,四肢倦怠,胃纳不振,大便潇薄。
中医诊治:
初诊:1985年12月20日。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象细滑,根其脉证,乃血虚气滞、经脉不利、跑脉失养所致,当用养血柔肝,健脾益气,佐以导滞之法。处方:归身15g,川芎5g,白芍15g,白茯苓12g,炒白术12g,党参15g,炙北芪15g,桑寄生15g,川杜仲15g,砂仁壳3g,川续断10g,炙甘草6g
每日水煎服1剂,连服3剂,小腹不疼而胎安,再服3剂,精神转住,诸症消退,后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孕妇之所以腹痛,虽然有多种原因,但多由于胎动不安而引起。而胎元之所以不安,不离乎母体因感受六淫之邪或内伤七情等引起血热、血虚、气滞等的结果。所以调理气血,仍然是治疗妊娠腹痛的重要法则。肝藏血而主疏泄升发,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不足,不能载胎养胎,则出现胎动不安。当归芍药散能调理肝脾而养血益气,气血调和,血脉流通,则腹痛自止,胎元能安。

医案五:恶露不绝
患者韦某,女,34岁。产后25天,恶露淋漓不断,量或多或少,色换红,小腹疼痛,按之不舒,腰脊胀坠,四肢乏力,神倦懒言。
中医诊治:
初诊:1985年3月12日。面色㿠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象虚弦。按其脉证,乃虚实夹杂之变也,补则滞瘀,攻则正愈伤,偏补单攻俱非所宜,拟益气补血,佐以化瘀止涩之法。药用:鸡血藤20g,归身15g,川芎10g,白芍10g,白茯苓10g,炒白术10g,益母草15g,炙北芪15g,艾叶炭5g,老姜炭3g,炙甘草6g。
每日水煎服1剂。3剂初效,6剂痊愈,后以饮食调养之。

新产之妇,多是既虚且麽之体,瘀血阻滞胞官经脉,则恶露淋滴不断,下腹疼痛;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气血虚弱,则四肢乏力,神倦懒言:面色㿠白,舌淡脉虚均为血虚之表现。治宜益气补血化瘀之法,以当归芍药散调理肝脾,虚则能补,瘀则能化,并加鸡血藤、益母草既能补血,又能活血;黄芪补益脾气;艾叶炭、姜炭能温胞又能止血。全方养血补血,又能行气化瘀,攻补兼施,察去新生,恶露干净。

从以上的举例,说明当归芍药散对妇女经、带、胎、产的病变都可以加减运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