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脓散
本方以黄芪为君,补气益卫,托毒透脓。当归,川芎合用养血和营,气血内足,可鼓营卫外发,生肌长肉透脓外出。再佐穿山甲、皂角刺软坚溃脓,直达病所。加用酒少许通经行瘀以助行血活血之用。全方补益气血药与消肿排脓药同用,祛邪中兼以扶正,共奏托毒排脓之功。所以凡是痈疽疮疡脓成体虚,无力外溃或气血虚不能化毒成脓。消之不可,开刀又不适宜者皆可应用。
《外科正宗》,明·陈实功著,成书于1617年,全书共4卷。卷一总论外科疾患的病源、诊断与治疗;卷二至卷四分论外科各种常见疾病100余种,首论病因病理,次叙临床表现,继之详论治法,并附以典型病例,是一部明代最具代表性的外科学著作。作者陈实功为外科正宗派的代表人物,此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在外科学上的主张与贡献。陈氏内外治法并重,在内治上重视脾胃,常宗消、托、补三法,同时他又非常重视应用刀针等手术疗法,创造和记载了当时多种外科手术方法,如截肢、鼻息肉摘除、气管缝合、咽喉部异物剔除术,以及用枯痔散、枯痔钉、挂线法治疗痔漏等。书中对恶性肿瘤的描述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文献。下面是出自《外科正宗》的经验方。
本方以黄芪为君,补气益卫,托毒透脓。当归,川芎合用养血和营,气血内足,可鼓营卫外发,生肌长肉透脓外出。再佐穿山甲、皂角刺软坚溃脓,直达病所。加用酒少许通经行瘀以助行血活血之用。全方补益气血药与消肿排脓药同用,祛邪中兼以扶正,共奏托毒排脓之功。所以凡是痈疽疮疡脓成体虚,无力外溃或气血虚不能化毒成脓。消之不可,开刀又不适宜者皆可应用。
本方为疏风止痒的常用方剂。本证病机为风毒湿热搏于肌腠。风毒之邪侵袭人体,与湿热相博结,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发。故见皮肤瘙痒不绝、疹出色红、或抓破后津水流溢等。治宜疏风为主,佐以清热除湿之法。痒自风而来,止痒必先疏风,故以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之辛散透达,疏风散邪,使风去则痒止,共为君药。配伍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是为湿邪而设;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是为热邪而用,以上俱为臣药。然风热内郁,易耗伤阴血;湿热浸淫,易瘀阻血脉,故以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并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为佐。甘草清热解毒,和中调药,为佐使。
本方为治疗热毒引起的口舌诸症之良方。本方证病机为热毒炽盛为患。临床以咽痛,齿痛,口舌生疮及全身一系列热毒炽盛的症状为特点。治疗以清热泄火、消肿止痛为主。使用时,应随症加减,收效更佳。药物加减如肿痛热盛,加青黛、黄连;破溃疼痛者,加珍珠、儿茶;风热重者加白僵蚕。
本方为治疗半阴半阳之疮疡的常用外用药膏。本方证的病机为阴阳不和,气滞血瘀,脉络不畅。临床以寒热不明,阴阳不显为特点。治疗以调和阴阳,活血止痛,行气疏风为主。《外科正宗》说:“药中紫荆皮乃木之精,能破皮、逐血、消肿;独活土之精,动荡凝滞血脉,散骨中冷痛,去麻痹湿;石菖蒲水之精,善破坚硬,生血止痛,破风消肿;白芷金之精,能祛风生肌定痛;赤芍火之精,能生血活血,散瘀除痛,盖血生则肌肉不死,血动则经络流通。故肌活不致烂痛,经通不致塞肿,此为散风行气,活血消肿,祛冷软坚之良药。”
玉真,为古代仙人名,以此比喻本方治疗破伤风之良效。本方证以外风为致病因素、病位在经脉。治疗以祛风解痉为主、组方以南星、白附子祛风化痰,解痉止痛,羌活、白芷、防风疏散风邪。天麻熄风止痉,热酒、童便行气血.通经络。诸药合用共奏祛风解痉止痛之功。治疗破伤风以牙关紧急,角弓反张,脉弦为辨证要点。
生肌玉红膏为生肌收口的著名代表方剂。《外科正宗》:“乃外科收敛药中之神药。”有活血去腐,解毒镇痛,生肌润肤之功。适用于痛疽、发背、诸般溃烂、疮毒等。症见溃疡脓腐不脱,新肌难生者:本方所治诸症,皆因热毒将尽,余邪未清,正气已虚,新肌又难生。治当祛腐生肌而本方诸药合用可使毒解腐去,肌生肉长。
此膏为阳证疮疡的基础膏剂,又称为“鳖参膏”、“肉桂膏”。本方证的病机为火毒炽盛,气血應滞,热盛肉腐。临床特点是局部红肿热痛,并伴有一系列热证症候群。治疗以清火解毒为主,在一派苦寒凉血活血,泄火消雍之品中,配以辛温之阿魏、肉桂温通血脉,兼以预防全方苦寒太过。共奏清热散结,消肿解毒之功。
本方是非汞类提脓祛腐药的代表方。适应证病机为溃疡脓毒未尽,毒气难泻,腐肉难脱,胬肉增生。临床以腐肉不脱,胬肉增生为特点。治疗以提脓拔毒,平胬蚀肉为主。故方中白砒、明矾腐蚀胬肉,复佐雄黄解毒祛腐,乳香活血止血。四药合炼,则成腐蚀力极强的无汞外用制剂。可以蚀去坏死组织及痿管管壁,达到祛腐平胬,早日脱腐生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