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
方中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陈皮理气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姜、枣、草益脾和胃,调和诸药,合用则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引起的虚烦不得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病等证。
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共30卷,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著,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
方中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陈皮理气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姜、枣、草益脾和胃,调和诸药,合用则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引起的虚烦不得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病等证。
本方为治疗热入血分的名方,专为温热之邪燔于血分而设。热人血分则迫血妄行。叶天士有云:“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故治疗当以凉血散瘀为主。本方四药合用,味少而配伍周害,清热兼以养阴,则热清而无耗血之忧,凉血兼以散瘀,则血止而无留瘀之弊,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临床用于热人血分之出血证、热入心营之神昏及蓄血留瘀证。
本方主治阴虚阳亢,心肾不交所致失眠,心悸,头晕耳鸣等。肾水不济,心火上炎,扰乱神明则烦躁不宁,心悸,肾阴不足则肝阳易亢,常见头晕耳鸣,视物昏花阳热有余,炼液为痰,上蒙清窍,则发为癫痫等,治以重镇降逆安神,潜阳明目聪耳。方中磁石伍朱砂平肝潜阳聪耳,镇静安神明目,神曲调和上药,共奏重镇安神,潜阳明目之功。
温脾汤适宜脾阳不足,阳气不行,寒冷久积所致大便不通,腹痛,四肢不温;因冷积不去,脾气虚弱则久利赤白等。治宜温补脾阳,泻下冷积。方中附子温里散寒;大黄泻下除积:干姜人中焦而温脾阳,与人参、甘草共助附子温补阳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补脾阳,攻下冷积之功。
方中黄连、竹茹、枳实清胆胃之热、降气而化痰;半夏,陈皮和胃降逆,去痰化浊;获苓健脾利湿;甘草、大枣和中培土,使水湿无停聚之虑,诸药配伍,共奏清胆和胃,清热化痰之功,使痰去热消,胆胃自和,则诸症自愈。
本方用于治疗风寒湿三气痹着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所致之痹证,症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象细弱。方中以独活、防风,秦艽祛风湿,止痹痛;细辛散风寒,搜风湿;寄生、杜仲、牛膝补益肝肾兼祛风湿;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活血通经;人参、茯苓补气健脾;桂心温通血脉;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协力,使风湿得祛,气血得充,肝肾得补,痹痛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