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方组成:
犀黄15g,麝香75g,乳香、没药各500g,去油研极细末,黄米饭500g,上药用黄米饭捣烂为丸,忌火烘,晒干,陈酒送下9g。患生上部,临卧服,下部,空心服(现代用法:以上四味,除牛黄、麝香外,另取黄米350g,蒸熟烘干,与乳香、没药粉碎成极细末粉;将牛黄,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用水泛丸,阴干,取得)。现代可购买中成药。

验方功效:
谢观有云:“此方为外科极妙之剂。”犀黄丸治症较多,各症的起因与见症亦不一致,但却有着共同的病机痰火壅滞,气血凝涩,宜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祛瘀。本方以牛黄为君药,味苦性凉,善治痈肿疗毒,为外科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配以辛温香窜,活络散结之麝香为臣,寒温相合,相须为用。更佐以祛瘀消肿,活血定痛之乳香、没药,又以黄米为丸,调养胃气,少加陈酒行气活血,以助药势。诸药合用,使热毒得清,气行血畅,痰化肿散,故可用治乳岩,横痃、瘰疡、痰核、流注等体质尚实者。
验方医案:
1.治疗肝癌:李岩[1]运用犀黄丸配合治疗肝癌,取得较好疗效。具体方法:用犀黄丸每日3g及护肝药治疗,同时配阿霉素2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40ml静注,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4例,1个疗程后肝脏缩小至肋下5.0cm。后用长春新碱1.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40ml静注,每周3次,并用犀黄丸每日3g及护肝药治疗,5周为1个疗程。结果肝B超检查正常。亦可用加味犀黄丸(麝香3g,犀黄3g,乳香30g、没药30g、熊胆30g、三七粉30g、人参30g共为细末,黄米浆为丸,绿豆大)治疗,每次1g.每日2次。
2.治疗结节性血管炎: 陈志仁[2]采用本方加减治疗结节性血管炎35例,效果良好。方法:以犀黄丸每次3丸,每日2次,口服,10—14天为1个疗程。对少数顽固病例可用2个疗程,结果35例中,痊愈30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100%
3.治疗耐药葡萄球菌感染: 刘维焱[3]报道,运用本方加味治疗本病,疗效可靠。用法:以牛黄醒消丸(即犀黄丸加雄黄15g)每次3g.日服2次,至愈为止,治疗6例患者中,病程在4~12个月不等,经本药治疗(总剂量最少18.7g,最多115g)全部治愈。停药后观察2个月以上不再有新病灶出现,未见有副作用与毒性症状反应。
4.治疗非化脓性肋软骨炎: 孙刚等[4]报道,用犀黄丸治疗非化脓性肋软骨炎26例,疗效满意,具体方法:犀黄丸每次3~6g,每日1次,口服。治疗26例,结果均在服药后48小时疼痛缓解,1周后,大部分患者痛肿消失,治疗结果:痊愈18例,显效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100%,平均疗程9.5天。每人平均用药42g。
5.治疗腹壁炎性肿块:张流潮[5]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采用治阳症疮疡之犀黄丸(犀牛黄0.9g,麝香4.5g,制乳香、制没药各30g,黄米饭30g,捣为丸,每丸重3g,白酒送下),对腹壁炎性肿块进行治疗,由于辩证准确,药物对症,收到良好效果。例如:李某,男,37岁,农民。于1976年4月因患慢性阑尾炎反复发作住院手术治疗,术后伤口愈合良好,7日后出院,患者回家后2日,右上腹开始疼痛,并进行性加重,同时在右上腹肝胆部位发现包块,剧痛拒按而来院急诊。查体:T39℃.P 100次/分,营养发育中等,神志清,表情痛苦;心肺(一),肝区明显压痛,且有扁平隆起,质较硬,不活动;右下腹部可见手术之愈合瘢痕,脊椎四肢无异常,余无异常发现。化验:红细胞3.5×10㎡/L.血色素170g/L,白细胞8.2x10P/L,中性0.46,淋巴0.54,血沉38mm/h.X线:心肺未见异常;肝上界第四肋、下界缘下1.5cm,胆囊区可见举大之阴影,不活动;膈肌右侧活动受限。余未见异常 印象:急性胆囊炎?肝新生物?因患者发病急,且有发热,剧痛、局部肿起等,证属“内病”阳证,用中药犀黄丸治疗,每日3次,每次1丸。两三日后疼痛减轻,患者自已加量1倍服用,疼痛可以忍受,包块渐见缩小,食欲、精神转好,体温基本正常,脉象亦见缓和。因诊断不清故到西安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腹壁炎性肿块”,建议服原药1周后观察疗效,继续服药1周,每日仍按3次,每次1丸服,包块压痛不显,仅留杏核大。又坚持服药一周,每日1~2丸,症状全部消失。先后共服犀黄丸60余粒,治疗20余天告愈。
参考文献:
1.李岩,肿瘤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70
2.陈志仁,临床皮肤科杂志,1988,(6):329
3.刘维焱,中医杂志,1964.(12):19
4.孙刚 等,实用医学杂志,1989,(3):44
5.张流,陕西中医,1981(3):21
验方医案外科:
1,治疗丹毒:苗氏等[1]应用本方治疗下肢急性丹毒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共治疗 11 例,病程均在1—5天。首次发病。用犀黄丸每次 4.5g.日服 2 次,白开水送服。治疗1个疗程(5 天)痊愈(红斑消失,体温白细胞恢复正常)1人,一般用药 3 天后体温开始下降,红斑色变浅,肿痛及伴随症状减轻。治疗 3 个疗程痊愈 7人,治疗 2个疗程痊愈 3人。
2,治疗骨关节结核:刘氏[2]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38 例,效果较为满意。中药治疗:犀黄丸、结核散、三妙散合方加味。方药:黄芪、鹿角霜各100g,土繁、黄柏、牛膝、川断、田七、胡黄连各 50g,乳香、没药、蜈蚣、全虫、苍术、红花各40g,肉桂20g,人工牛黄10g.麝香3g,上方共为 细末,炼蜜为丸,每日早晚各服 8g.1月为1个疗程。配合西药治疗:加用雷米封、利福平;寒性脓肿者在严格无菌条件下穿刺抽脓或小切口引流;体质极差合并感染者,给予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治疗结果: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恢复X 线摄片病理改变完全消失,停药后 1 年内无复发)26 例,占68.4%;显效(治疗 4 个疗程,临床症状及功能明显好转,X线片示病理改变大部吸收》8例,占21.1%;有效(治疗4个疗程,临床症状及功能有所好转,X线片示病理改变部分吸收)3例,占7.9%;无效(治疗4个疗程,症状及X线片示无改变)1例.占2.6%。总有效率97.4%。徐某,男,23岁,农民。1989年9月18日诊。3年前,患者突然发烧,全身疼痛,经治烧退,此后常感腰部疼痛不适,脊柱活动不利,逐渐加重。半年前,右侧腰部起一包块,不红,经县医院x线摄片诊断为胸椎结核并发寒性脓肿,给予抗痨治疗,无明显好转,脓肿破溃、检查:面色萎黄,体质瘦弱,低烧,脊柱稍后凸,活动受限,压痛明显,腰部右侧有一窦道,陈液质稀,腥臭。舌质淡,苦薄白。胸推片示:胸8—胸11椎体破坏。诊断为胸椎结核。用上述中药加雷米封和利福平口服,链霉素沙条窦道引流换药。治疗2个月后,全身症状好转,窦道脓液少。2个月后复诊,饮食增加,肢体有力,窦口已基本愈合,3个月后复诊,体重增加,脊柱已能活动,尚可从事轻微劳动。X 线片示:胸椎病理改变基本恢复。为巩固疗效,继续服药治疗 1 个月,随访 6 年未复发。
3,治疗肺脓疡:邵新民[3]运用本方治疗肺脓疡,疗效颇佳。如患者蒋某、男,5岁,1981年3月5日初诊。1月前出现发热、咳嗽、吐痰,在乡卫生院按气管炎治疗不效,反增胸痛,咳吐脓痰。1981年2月10日,经X线查,右肺大片状阴影,疑为“肺癌”,遂转西安某医院诊断为肺脓疡,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来诊见精神萎靡,体温39.5℃,时时咳吐腥臭脓痰,量多,痰中有血丝,舌质红绛,苔黄脉数,治宜解毒清热,祛瘀排脓。方用:牛黄0.9g、麝香4.5g,乳香30g、没药30g、黄米饭30g(乳、没去油),共捣烂为丸,晒干、分为9g丸,每晚睡前陈酒送下1丸 15日后,复诊体温37.5℃,胸已不痛,痰中带血消失,但还有少许脓痰,舌质红,脉滑数嘱继续服用犀黄丸,每2日1次,并配服滋阴润肺之品,以善其后,终致邪去人安。
4,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孙桂枝等[4]运用加味犀黄丸治疗晚期恶性肿瘤157例,取得较好的疗效。157例患者中,包括肺癌33例,胃癌61例,乳腺瘤30例,肠癌20例,食管癌6例,其他部位癌7例:治疗方法;选用麝香、牛黄、乳香、没药、三七粉,山慈姑等研为细末制成加味犀黄胶囊,每个胶囊含药粉 0.25g,每日2—3次,每次2—3粒,饭后半小时温开水送服。服药3—4个月为1个疗程,休息7—10天继续服第二个疗程。157例患者共观察252个疗程,其中1个疗程103例,2个疗程25例,3个疗程22例,4个疗程4例,5个疗程2例,7个疗程1例。治疗结果:按1987年全国抗癌药物研究协作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评定。157例患者中,中期缓解7例,稳定 134 例,恶化 16 例。
参考文献:
1,苗后清,河北中医, 1993, 15 (6); 28
2.刘德久,四川中医,1997.15(7):49
3.邵新民,山西中医,1994,10(3):35
4.孙桂枝,等,1990.(2):44